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docx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李斯,楚国上蔡籍人,荀子先生之弟子,入秦为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统一六国大业正酣,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异都客卿,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李斯老师心怀忧虑,于是挥笔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秦王阅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份“建议书”到底“妙”在哪里呢?第一,开头亮明观点,且措辞极有分寸。“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首先对“逐客”之举发表看法,认为这样做错了,不藏不掖,坦坦荡荡。但是作为写给秦皇的建议书,如何措辞相当重要。这里,李斯老师用了“臣”“窃”两个谦称,亮出了自己谦恭的
2、态度。而“吏议逐客”一语尊重事实,表明这只是宗室大臣出的主意,非秦皇独断专行,撇清了责任。行文一开始就营造出十分委婉、平和的谈话风格,避免了因火药味的释放而带来的咄咄逼人之势,充分彰显了李斯老师在措辞艺术方面的高超技艺。第二,援引史实,旁征博引,强调“求才”的重要性。强秦的崛起,先后历经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君王的努力。这四君爱才、重才,从而逐步开疆拓土,成就霸业。李斯老师了解历史,从而援引“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的案例、“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典故、“秦惠王善用张仪计谋”的实例以及“秦昭王善待范雎”的史实,这些事例把几代君王爱用“客卿”与促进秦国“民以殷盛
3、,国以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以确凿的事实证明爱才、重才的重要性。这些“客卿”大多“不产于秦”,这样的举例精准地击中了开篇“吏议逐客”的软肋,事实更胜于雄辩。第三,变换角度、巧用譬喻和对比,并借助假设推论,彰显“跨海内、制诸侯”必重才的道理。如果说第一段是从“爱才、重才”的角度来提建议、劝阻秦皇放弃“逐客令”,那么,李斯老师在第二段则变换了角度,从“识宝”层面侃侃而谈。强秦在吞并六国、成就霸业之际,荟萃了“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拥有了“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整之鼓”。而这些奇珍异宝“秦不生一焉”,秦皇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李斯老师借其醉心“识宝”来谈强国兴国必“识才”
4、,此处用了譬喻手法。因为在李斯老师看来,把玩诸多宝物,只能取悦于一时;而识才、用才乃“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二由王的喜好引入,话题展开便捷,容易与对方产生感情共鸣。接着,李斯老师运用两组假设推论句,让议论说理朝纵深掘进:假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那么将会呈现怎样的格局呢?于是就有了“夜光之璧,不饰朝廷西蜀丹青不为采;倘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因而就有了“不进于前,不立于侧也。”看看吧,一味强调“秦国之所生”“必出于秦”,而对东方六国的宝物、佳丽弃之不用,将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李斯老师随即运用对比,拿“真秦之声”与“异国之乐”两相对照,凸显了后者“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5、矣”的美妙之处,点赞了欣赏者的明智之举。见铺垫蓄势到位,李斯老师将话题一转一一“今取人而不然”,随后指出“逐客”之举“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的严重错误,进而用“然则”句小结,揭示重物轻人的弊端。因此,本段的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便自然产生了。第四,大处着眼,正反结合,提炼警句;妙用修辞格,借助衬托手法;晓以利害,促人警醒。第一、二段分别从“爱才”和“识宝”两个角度发表见解,目的是论述“吏议逐客”的不当。第三、四段在前面议论说理的基础上,正反结合阐述“逐客以资敌国”的危害。第三段首句“臣闻”既点明自己谦恭的态度,又暗示以下内容“信而有征”。“地广者国大者兵强”从大处着眼,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逐客书 老师 建议书 逐客 读写 结合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