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最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摘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目前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常导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有重要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进行证据分级制定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诊疗指南,旨在帮助新生J科医生、护理人员、营养治疗师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关键词喂养不耐受;指南;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正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into1erance,FI)是指在肠内喂养后出现奶汁消化障碍,导致腹胀、呕吐、胃潴留等情况。FI病因不清,可能与早产致肠道发育
2、不成熟有关,也可能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1itis,NEC)或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1,常发生于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早产儿。FI一旦发生,常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并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存。因此,及时发现FI,早期有效、安全干预十分必要。本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制定早产儿F1临床诊疗方案以促进对FI的规范管理。本指南(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号:IPGRP-2023CN057)目标人群为新生儿科医生、护理人员和营养治疗师等,适用人群为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本指南采用对象-干预-对照-结(participants
3、-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zPICO)去提出临床问题。(1)对象: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干预措施:如药物干预、不同乳制品及喂养方式干预等;(3)对照:安慰剂;(4)结局:主要结局包括腹胀、呕吐等发生率或达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次要结局为不良反应发生率,如NEC、病死率等。检索文献库包括PubMedxEmbasexCochrane1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起至2023年8月20日。本指南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
4、ssessment,Deve1opmentandEva1uation,GRADE)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I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强推荐指当干预措施明确显示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时所作推荐;弱推荐指当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时所作推荐。1早产儿FI诊断标准F1通常是通过胃残余量、腹胀及呕吐或喂养的结局指标进行评价,至今FI尚无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推荐意见1:以下2条推荐意见符合1条则可诊断为FIo(1)胃残余量超过前一次喂养量的50%,伴有呕吐和/或腹胀(B级证据,强推荐)(2)喂养计划失败,包括减少、延迟或中断肠内喂养(B级证据,强推荐I推荐意见2:不推
5、荐通过测量腹围或观察胃残余物的颜色诊断FI(C级证据,弱推荐推荐说明:胃残余量升高提示胃排空不良及胃肠动力减退。有研究认为FI应具备以下三者之一:(1)单次胃残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50%;(2)至少两次胃残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30%;(3)胃残余量大于每日总喂养量的10%3。美国J1科学会(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AP)定义FI为胃残余量23次喂养总量的25%50%4科学家们用概念分析法研究后认为最适合临床的FI定义为单次胃残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50%5o因腹胀、大便性状及排便方式均对FI有一定影响,故胃残余量不能单独作为FI的诊断标准。一些研究中将FI定义为
6、胃残余量升高,可能伴腹胀或呕吐等临床表现3,6。目前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将腹胀或呕吐或两者均存在作为FI的重要指标之一。故Moore等5通过概念分析法建议将FI定义为:胃残余量超过前一次喂养量的50%,伴有呕吐和/或腹胀。2015年加拿大制定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提出,全肠内营养的目标为体重100Og及1500g的早产儿分别在开始肠内喂养后2周及1周内达到150180m1(kgd)7喂养计划失败主要指在指定时间内未达全肠内营养,喂养过程中因FI出现而减少喂养次数或中断喂养等。因通过喂养计划更易量化判断是否存在FIz故一些研究将达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或在肠内营养过程中,需要中断肠内营养并添加肠外营养作
7、为FI的评价标准8-11。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认为,早产儿胃残余物的颜色并不能提示FI12o2015年加拿大制定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指出,单纯黄色或绿色胃残余物颜色不能作为FI诊断的参考,同时提出不推荐使用腹围测量值诊断FI7o2预防或治疗早产儿FI喂养乳品的选择推荐意见1:推荐首选亲母母乳喂养(B级证据,强推荐X推荐意见2:在亲母母乳不足或缺乏情况下,推荐使用捐赠人乳替代(B级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3:在亲母母乳或捐赠人乳不足或缺乏情况下,推荐使用早产儿配方奶(C级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4:不推荐常规使用水解蛋白或氨基酸配方奶,仅对极重度FI时可考虑使用(B级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5不推荐常规使
8、用低乳糖配方奶或孚廉酶(C级证据,弱推荐推荐说明:AAP及世界卫生组织(Wor1dHea1thOrganization,WHO)均推荐早产儿首选亲母母乳喂养13-14。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认为,亲母母乳喂养发生FI的概率较捐赠人乳低,中断喂养的比例也明显降低15o相比配方奶及混合喂养,纯母乳喂养可缩短达全肠内营养时间、降低FI发生率16。相比配方奶,纯母乳喂养可降低NEC发生率17。一项成本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经济成本18。关于早产儿喂养AAP和WHO均提出在早产儿无法获得母乳的情况下,可使用捐赠人乳替代13-14。一项对比捐赠人乳及早产儿配方奶对FI影响的Cochr
9、ane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捐赠人乳发生FI的风险与早产儿配方奶无明显差异,但NEC发生率低11。在无法获得人乳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早产儿配方奶,包括液态及粉状两种。一项RCT研究发现,液态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较奶粉喂养的早产儿发生FI的比例明显增高口9。但目前关于液态及粉状配方奶与FI的研究证据较少,尚不能系统评价两者在降低早产儿FI中的优劣。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比较了水解蛋白配方奶(部分及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及标准配方奶喂养时FI的发生率,发现水解蛋白配方奶并未降低FI发生率及NEC发生率,且相比早产儿配方奶,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度减慢20。也有研究显示,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喂
10、养的早产儿较标准配方喂养的早产儿达全肠内营养时间早,FI发生率下降21-22o氨基酸配方奶是一种特殊的配方奶,常用于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研究认为早产儿出现严重FI时使用氨基酸配方奶可明显减少胃残余量23。使用氨基酸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下降,提示氨基酸配方奶可能通过降低钙卫蛋白的致炎作用而降低肠道炎症,改善FI24因此认为使用氨基酸配方奶对严重FI有效。有研究认为,低孚1配方奶可降低胃残余量和中断喂养次数,但研究证据较少25。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认为,目前证据尚不足以支持低乳糖配方奶或乳糖酶用于防治FI,故暂不推荐26。3母乳强化剂的使用与早产儿F1推荐意见1:推荐按
11、个体化原则添加母乳强化剂(humanmi1kfortifierzHMF)(C级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2:推荐选择牛乳或人乳来源的HMF(B级证据,强推荐X推荐意见3:推荐选择水解或非水解蛋白的HMF(C级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4:推荐选择粉状或液态HMF(C级证据,强推荐X推荐说明:出生体重小于1800g的早产儿在母乳喂养量达50-80m1(kgd)时,应开始在母乳中加入HMF27o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半强化母乳喂养及足量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胃排空时间无影响28。我国母乳强化剂应用研究协作组研究发现,添加HMF不会增加FI的风险29。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也提出,HMF不会增加
12、发生NEC的风险30。HMF来源有3种:人乳、牛乳及其他乳制品。有研究发现,使用人乳和牛乳来源的HMFz二者发生早产儿F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2,且NEC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7,31-32。有研究认为,使用驴乳来源的HMF,早产儿FI发生率比牛乳来源的HMF低33。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目前对驴乳来源HMF的研究报道也少,故未作推荐。目前国内尚无人乳来源的HMF放推荐根据可获得性选择牛乳或人乳来源的HMFo近年国外研究认为水解或非水解蛋白HMF喂养的耐受性均较好34。2019年我国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也提出,需要使用HMF时,水解或非水解蛋白配方均可选择27。对粉状或液态H
13、MF的选择,研究认为,二者达全肠内营养时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HMF均可作为推荐35。4喂养方式与早产儿F1推荐意见1:推荐早期微量喂养(B级证据,弱推荐工推荐意见2:推荐间断性喂养,如不耐受则选择持续性喂养(B级证据,强推荐入推荐意见3:推荐按个体化原则进行喂养加量,快速加量喂养不能降低FI(B级证据,弱推荐1推荐意见4:推荐使用初乳口腔免疫法(B级证据,强推荐I推荐意见5:不推荐常规使用经幽门喂养(B级证据,强推荐推荐说明:2013年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36与2015年加拿大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7均建议生后尽快微量喂养,认为其可促进胃肠道的成熟,改善FIo另有研究认为,早期喂
14、养生后96h内达24m1(kgd)不能缩短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不能改善FI,但也不会增加NEC发生率10。这提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FI的证据不充分,尚需更大样本的高质量研究提供证据。间断性喂养通常为每23h喂养1020min,持续性喂养通常是通过输液泵持续喂养。有研究显示,两种喂养方式达全肠内营养的时间及发生NEC的风险无差异37。但持续性喂养时因营养液流速极慢,可导致脂肪等营养素附着在输液管壁,造成营养成份丢失38。故建议在持续性喂养过程中应尽量使营养素不附着管壁。临床上喂养量增加的速度尚无定论。目前常见的缓慢加量速度为1020m1(kgd),快速加量速度为2035m1(kgd)o一项CoChr
15、ane系统评价比较了两种加量速度对喂养的影响,结果显示,快速加量可缩短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且不增加NEC的风险39。但该研究未对不同体重的患儿进行分层分析,故证据质量有限。2009年Rodriguez等40首次提出初乳口腔免疫法,即使用初乳进行口咽部的预喂养,在喂养前5min用无菌注射器在患儿口腔内滴入初乳(一般为0.2m1),初乳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刺激口咽部相关淋巴组织,可促进早产儿免疫系统成熟。研究发现,相比0.9%氯化钠溶液组,使用初乳口腔免疫法的早产儿,FI发生率明显降低41-42。目前初乳口腔免疫法开始的时间、频次及持续时间尚未统一,但均主张早期使用。多选择在生后24h内进行,每24h次,持续57d,也有研究提出初乳口腔免疫可持续到校正胎龄32周或达全肠内营养43-45。经幽门喂养(即将肠饲管放置在十二指肠或空肠进行喂养),理论上可保证奶汁达到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减少反流。Watson等46系统评价了经幽门喂养及胃管喂养是否减少FI,发现二者无差异,但经幽门喂养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却明显升高。故不推荐常规使用经幽门喂养。5药物预防或治疗早产儿F1推荐意见1:推荐使用益生菌(B级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2:不推荐常规使用红霉素(B级证据,弱推荐X推荐意见3:不推荐使用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