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docx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1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美国新生儿护士t办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e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1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高危新生儿数量的增加,血管通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新生儿提供安全适宜的血管通路有
2、利于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的最优化管理,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1IntensiveCareUnit,NICU)照护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1973年,ShaW描述了将硅胶导管置入新生儿中心静脉的新方法1。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笥PeriPhera11yinsertedcentra1catheter,PICC)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帮助许多新生儿构建了“生命线”0。护士是PICC置入、维护、管理的核心人群,建立训练有素的PICC护理团队与患儿结局相关。新生儿PICC护士的临床实践应来自与新生儿人群相匹配的P1CC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发布了新生儿PICC指南,并于201
3、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该指南内容涵盖了新生儿P1CC临床实践所需要掌握的所有重要内容,包括置管部位选择、导管尖端定位、异位导管的复位、敷贴更换、皮肤消毒、辅助技术设备的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培训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促使国内新生儿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保障新生儿临床PICC的使用安全,现将该指南内容进行解读。本指南解读依据Ebe11等的证据推荐强度分级:A级为有利于患儿的高质量的、一致性高的证据,B级为对于患儿的益处有限的、一致性不够的证据,C级为基于共识、常规、意见建议类的证据。研究质量的分级:I类证据是以患儿结局为导向的高质量研究,U类证据是以患儿结
4、局为导向的质量有限的研究,I类证据是共识指南、来自专家的推断、常规、意见、病例系列报告等。一、新生儿PICC置管静脉选择1 .建议:新生儿PICC置管首选右大隐静脉,新生儿腹裂除外(类证据,B级推荐)。2 .理由:下肢血管异位率低,右大隐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1)下肢PICC置管异位率低。上肢PICC的导管尖端异位率是下肢PICC的5倍,异位的导管静脉外渗发生率是下肢的4倍,因导管尖端不在理想位置而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率高于下肢PICC4o下腔静脉始于左右髓总静脉合并处至横膈上(不进入右心房),导管尖端靠近右心房处而不进入右心房的位置最为理想,相较于上肢的上腔静脉范围下腔静脉范围更长,下肢Pic
5、c置管异位发生率更低。(2)右大隐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从大隐静脉处置管避免了腹股沟穿刺的风险,规避了动脉创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5。股静脉汇入器外静脉,器内外静脉汇入骼总静脉,左侧骼总静脉较长且较斜,右骼总静脉短,几乎垂直,故从右侧大隐静脉穿刺留置PICC送管更容易。骼总静脉向上连接腰椎升静脉,左侧腰椎升静脉与髓总静脉连接角度较右侧小,导管更易进入腰椎升静脉,液体穿过硬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易导致新生儿死亡6。研究者对27例PICC尖端误入腰椎升静脉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仅2例为右下肢置管,其余25例均为左下肢置管7。(3)新生儿腹裂下肢置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研究报道,新生儿腹裂患儿si1o袋
6、分期修补治疗期间以及腹部闭合术后5d内,经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静脉渗出、静脉炎发生率是上肢的5倍,PICC留置时间更短8。相关因素包括Picc导管进入腹腔静脉引起血管内皮损伤、Si1O袋分期修补治疗及腹部关闭术后腹部压力增加导致静脉回流增加、PICC异位至其他小静脉9增加静脉炎和渗出的风险口0o二、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1 .建议: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中心位置(I类证据A级推荐)o2 .理由: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可降低并发症的风险。(1)PICC导管尖端定位。美国血管通路协会(Nationa1AssociationofVascu1arAccessNetw
7、orks,NAVAN)建议上肢PICCs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不进入右心房困和新生儿下肢PICCs尖端位于高于膈肌水平的下腔静脉中,不进入右心房;导管在静脉腔内与血管壁平行,可自由浮动,导管尖端不接触血管内壁11。(2)导管尖端非中心位与并发症的相关性。非中心位的导管尖端因静脉弯曲、静脉瓣膜、静脉直径细等因素导致血栓、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外渗、堵管、肺栓塞的发生。研究发现,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锁骨静脉直径为2.52.6mm,头臂静脉为3.34.0mm,导管尖端位于锁骨静脉较头臂静脉的外渗概率高12z血管外径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反比关系13。多项研究表明,导管尖端位置
8、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12/4,15o三、新生儿P1CC定位与体位关系1 .建议:每次影像学定位均应保持置管肢体位置一致,以获得准确的、具有可比性的尖端定位(工类证据,A级推荐)o2 .理由:患儿体位的改变影响导管尖端的位置与深度。(1)新生儿体位与PICC尖端位置关系。PICC尖端异位于右心房会导致心包积液或填塞,下肢尖端异位可导致腹膜腔、腹膜后间隙或腹壁静脉外渗4,16。新生儿体位运动已被证明能显著改变导管尖端的位置,导管尖端随着上下肢的内收外展发生移位,移位范围为14个肋间隙17o不同置管部位的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的关系,见表1。建议拍摄X线片时将新生儿P1CC体位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新生儿 经外周 置入 中心 静脉 导管 实践 指南 第三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