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赏析指导--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赏析指导--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典诗歌赏析指导-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古典诗歌中所蕴臧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
2、”,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明代人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而“玉门关”亦和征夫离情有关。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
3、重要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边关戍族的思乡之情。另外,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远、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
4、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时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的欣赏方法。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
5、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比如说,我们在读杜甫蜀相诗时,除了要对作品中所写的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同样,对于孟浩然的那些隐逸诗、田园诗,我们除了要阅读相关史传材料,知道他正处于政治清明、贤才济济的盛唐前期,并且利用同代人的记述,想象其性格风神,还可以了解其故乡襄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以及此地自古就有的高士隐逸的传统,这样就能充分理解这些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灵魂的骚动和困惑。但是,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
6、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李白的名诗早发白帝城,过去有人认为是李白早年出川时作,但经过后人的考证,发现此诗是写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之后。我们就知道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而不是他早年出川时的少年豪情,更不单单是一首记行的山水景物诗了。又如杜甫诗集中现存三首望岳诗,其中只有早年写望东岳泰山的那首作品,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另两首分别是望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的作品,由于写于中年和晚年,诗人仕途遭挫,理想破灭,情绪都不再高昂。再如,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志虽然都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诗中也都流露出对世
7、事的感慨,但是由于书愤写于他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所以诗中多愤激之情,诗风慷慨悲壮;而写临安春雨初霁时,作者已经奉宋孝宗之召到了临安,被任为朝请大夫,权知严州军事,所以诗中不复幽愤,主要反映了他旅居京城的孤寂心情,诗风清淡、婉丽。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如,同是离别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
8、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J(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请为游子吟,冷冷一何悲。”(文选苏武诗四首其二)而初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董大诗也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是在宽慰朋友,对前途充满憧憬和期待。这显然是和两个历史时代迥然不同的精神氛围分不开的。再如,我们在读鲍照的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
9、精神的。置身诗境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也可以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比如,我们原来就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却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它把难状之景置于目前,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审美感受,我们这时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之中,
10、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读陶渊明那些表现劳动生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只要在农村生活过、劳动过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亲切的。王维的那些山水诗,喜欢游山玩水、热爱大自然的人,读后也无不历历在目,宛如身临其境。但是,也有些作品想象奇特,描写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和经历过的情景,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中神奇的传说和瑰奇的想象,本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同样,李贺的诗歌也描写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意境,其中有羲和敲打着的发出玻璃声的太阳、满布寒霜而敲不响的战鼓、天河中像石子一样漂流着的星星
11、、老兔寒蟾泣成的天色,都把我们带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境界,我们这时就要贯通视觉、听觉和触觉,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和绘画等艺术,虚拟出一个全新的宇宙图景,让自己在对自然和人生获得新的理解后,产生一种惊奇、兴奋、愉悦之感。缘景明情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有些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我们在欣赏时,只需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联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诗思了。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意象都是我们
12、所熟悉的,且无不透露出春意和生机,读完全诗,我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新柳碧绿、婆娑的柔条如丝带般轻盈地在春风中摇曳飘拂的情景,体会到诗人对翠柳的喜爱之情和新奇之感。再如,我们在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一个个鲜明的意象组成的深秋黄昏行旅图,而“断肠”二字又直接点出了诗人心中难忍的思乡之痛,我们在吟诵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为其苍凉的意境和浓郁的乡情所打动。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就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如贾岛的小诗访隐者不
13、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四句,写了三番问答,可是第二问、第三问,都被隐去了,需要我们补足、还原出一个深山问答图;而作者在听三句答语时,由失望转为有望,再变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心情变化过程,也需要我们细加品味,才能想象出来。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写景诗,同时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中意象缤纷多彩,想象奇谪瑰丽,意境雄伟壮阔。且诗人忽而登山游湖,忽而神行仙庭,我们在跟随诗人一路上天入地,目不暇接之际,也会听到诗人昂扬奋进、愤懑激越的心声,感受到诗人潇洒出尘、耿介孤高的气概。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
14、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读这样“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泳、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如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移步换形,有铺排板滞之弊,但我们在读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时,眼前却会一亮,被这清新、明净的画面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所吸引。尤其是“生”和“变”这两个动词,不但传神地表现了春天万物更新时所勃发的生机,而且充分显示了诗人大病初愈后敏感、细腻的审美感觉,传达出诗人在春意的律动中产生的欢愉。中国古典诗歌中类似的隽语妙句还有很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等,都值得我们反复吟诵、玩味。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中的“弄”字,“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红”“绿”两字,均因一字之妙而意境、诗趣全出,我们在欣赏时自应重点体会。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这样以景语作结的作品,我们切不可以单纯的景语视之,而应揣摩、感悟其中蕴涵的诗情。如柳宗元的渔翁诗,有人认为应以“数乃一声山水绿”作结,后两句景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乃蛇足。其实,这两句对渔翁的生活环境作了更为生动的描绘,系诗境的进一步开拓和升华。如果只到“数乃一声山水绿”结束,此诗还只是表现了人间实境,而最后两句则使人大有飘然出世之感,仙境之味顿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柳宗元被贬时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逸趣。再如王维观猎结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朱淑真蝶恋花结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等,都以景语作结,而使全诗韵味深长隽永。我们对这些诗意含蓄、余味久长的结句,要反复吟哦,细细品味,方能体会其诗境之隽永、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