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思考.docx
《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思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尊敬的家长,您好!相信在坐的各位家长已经感受到了,这学期与众不同。不同在哪儿呢?从双减,课后延时服务,到配餐服务,到开展晚自习。此刻就是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开端。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相信伴随着“双减”如惊雷乍响,接踵而至的每一步都牵扯着我们的心跳。2021年的暑假,一纸“双减”文件下发,改写了培训机构的命运一一全国车站前、地铁中、商圈间,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培训广告悄然撤下,各大机构的业务全面暂停、清查关停,国家对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空前。在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旗下,“双减”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第一剂猛药,但绝不会是最后一剂。全国上下,都要让教育回归正轨。遇上“
2、双减”孩子的教育怎么办?学校与家庭,究竟要携手朝着什么方向而去?作为父母,又该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首先,双减是什么?“双减”:就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前,对于双减,很多家长都存在以下两个误区,大家可以在心里想一下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误区一:“双减”把课外培训减了,孩子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吗?教育将变得不公平吗?事实上,“双减”的出发点,是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经济、精神的负担。学校教育是正餐,培训最多称得上是零食,当前在控制的,是不合理的“零食”,最终是要让所有孩子的正餐都吃好、吃饱、吃营养。具体来说,是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
3、作业辅导、课后活动等多个环节,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同时,现在我市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随着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进一步提速,“择校热”也将逐步降温。与双减配套,国家还出台了“五项管理”,帮助学校不偏离教育正轨。其实,义务教育就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人人有份、一视同仁,它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帮助我们回归原本,因此教育会促进教育公平。误区一:“双减”政策出台后,转为“地下”继续“攒班”补习,别人“双减”,自己“加码”,就能胜出吗?事实上,“双减”成为推动教育转型的关键一步,“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强调把综合素质放到突出地位,要依靠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从这几年
4、的高考试卷就能看出,难题、偏题的比例逐年下降,基础题的比例占了大头。新中考改革后也呈现这样的趋势,而“双减”政策再次强调了降低考试难度。换句话说,赛道换了,以往的培训方式逐渐失灵。从根本上说,私下“加码”并不能胜出,反而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背道相驰。当下,您可以为孩子做什么?对于家庭来说,“双减”之后就要回归基本功,真诚地面对学校的课程。作业方面,国家已明文要求学校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但是家长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如通过培养孩子做作业的习惯,勾画文本,在书上做标记;鼓励孩子给自己讲题,清晰地讲出思路来参与其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会有所调整,回家后的自由时间会增多。您需要把时间还给孩子,
5、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的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会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您可以作为优秀班主任老师为家长们梳理的清单:下面我将从掌握两种正确的教育方法、树立三个相信、培养六种习惯来进行阐述:两种方法:一是联动老师,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孩子的特点,建议与本班老师沟通。提前学习、超纲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反而造成畏难情绪,与任课老师沟通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学习。二是针对孩子的薄弱补足,补缺短板。我们都认可课后个别辅导的重要性,但不意味着给孩子越加课越有用。哪个学科有问题,哪个章节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概念不
6、清还是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一定要捋清楚。与孩子做好每一次的成绩分析,找到得失原因,制定调整策略;针对自己薄弱的内容(学科/章节)做具体的补偿性学习;树立三个相信:一是相信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作为专业的教书育人的场所,严格的执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政策,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者,因此学校与社会在人才上的培养理念是一致的。另外,经过长期的经验整合,学校也形成了正确切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相信教师的专业能力。家校合育的前提是彼此信任,学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不以偏概全,以少数违纪分子代表全体教师。按照老师的要求(特别是家长会上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做,关键在于落实,并且有正向反馈;熟悉孩子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家庭教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