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三国陆续建立:220年,曹操之子 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灭亡。刘备、孙 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国 号吴。(2)形势变迁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 地区的治理。263年,曹魏权臣发兵灭蜀。2,西晋统一(1)建立与统一: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教称帝,国
2、号晋,史称 O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 ,完成统一。(2)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灭亡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羯、氐、羌、。316年,西晋被内迁 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 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2,南朝420年,刘裕建宋,南方先后经历宋、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
3、晋,又统称为。3,江南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了先进的 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经济重心,民族交融发展。4.南北对峙(1)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亮,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1 .十六国(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 地区的,合称“十六国”。特点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模式的国号、年号
4、,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 广泛存在。(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混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泥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混水之战后迅速崩溃。2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于 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 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内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一_,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 后不得归葬平城易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姓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汉族社会的_,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
5、)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朝更替(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 朝。(2)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灭掉北齐。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 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深化理解】1、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 族是门阀士族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 权,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门阀士族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
6、望、 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2、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2)影响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3、三国两晋南谣时期的民族交融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7、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原因(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吸引I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方式(1)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民族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表现(1)经济:内迁人民定居生活,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 受胡食、胡服等(2)政治:十六国统治者与汉族土人合作,沿用中原政治
8、制度(3)文化:内迁民族使用汉语;西北民族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胡” “汉”观念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评价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有发生,但总体上,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 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高考回顾】1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 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无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2 .历史人物评
9、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 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 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 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3.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 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
10、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 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4.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 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 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 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 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
11、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 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燧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5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6,北朝推行均田制,
12、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7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 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 “田”制下()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8 . (202L广东高考真题)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 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
13、降低9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 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 . (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 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成,
14、改为州、郡、 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 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 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 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 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 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一一据教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IS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
15、革的意义。1 .【答案】C【解析】据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符端年号”可知孙 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天 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 上天,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 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2 .【答案】D【解析】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 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 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3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 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 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