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 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2、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 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发展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开始普及3、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4、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 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5、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
3、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 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 立思考。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6、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 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A.关注儿童天性B.注重因材施教C.反对传统教条D.强调经世致用7、黄宗羲在清入关初期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稍后,
4、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 比喻清朝;康熙十八年后,他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材料表明()A.黄宗羲政治立场左右摇摆B.清政府践行“天下为主”思想C.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黄宗羲对清初国家治理的认同 8、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 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 亡。这表明顾炎武()A.违背传统儒家思想B.否定封建君主制度C.提倡人道主义原则D.有鲜明的革命意识9、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
5、精辟地阐述 了 “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 人们“勉于治器二这一论断()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D.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10、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 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 曲形式,主要是因为()A.文人的政治信仰发生变化B.城市经济不断发展C.京剧融合了其它的优秀剧种D.清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影响11、下表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中有关“茶”的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 课明至清 中叶 经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