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抗病毒药物选用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选用镇痛药物.docx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抗病毒药物选用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选用镇痛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抗病毒药物选用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选用镇痛药物.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抗病毒药物选用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选用镇痛药物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科的常见病,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感染性皮肤病。除会造成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带状疱疹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病原体特点。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是一种DNA病毒。传播途径。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致病机理。VZV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残余的VZV可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卢页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
2、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危险因素。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诱因。女性发生风险高于男性。带状疱疹治疗及抗病毒药物选用抗病毒药物是带状疱疹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应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药物特点用法用员阿昔洛韦在感染细胞内经病毒胸昔激酶磷酸化,生成阿昔洛韦三磷酸,后者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中止病毒DNA链的延伸。口月艮:400800mg/次,5次Jd,服用7d;睁脉滴注:免疫受损或伴严重神经
3、系统疾病患者每次510mg/kg,每8小时1次,疗程75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快,在胃肠道和肝脏内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35倍。口月艮:3001000mg/次,3Rd,服用7d泛昔洛韦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在细胞内维持较长的半衰期。作用机制同阿昔洛韦,生物利用度高于阿昔洛韦,给药频率和剂量低于阿昔洛韦。口月艮:250500mg/次,3Rd,服用7d0浪夫定抗病毒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病毒复制的过程只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进行。口服:125mgd,1次d,服用7d瞬甲酸钠通过非竞争性方式阻断病毒DNA聚合酶的磷酸盐结合部位,防止DNA病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带状疱疹 发病 机制 传播 途径 临床表现 治疗 措施 抗病毒 药物 选用 神经痛 镇痛
链接地址:https://www.001doc.com/doc/93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