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评价增强德育的实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德育评价增强德育的实效性.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创新德育评价,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J习惯,它是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动作的行为方式。一种稳定的好的习惯实际上就是一种好的品质的表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做好工作、学习或劳动,具有定向动力,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好习惯,终身受用。因此,我们把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并就创新德育评价,如何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本人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对学生只要求学业成绩,
2、而不顾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现实,这些直接与现行的评价方式有关,审视现有的评价方式存在三个缺憾:评价主体单一,班主任拥有绝对发言权。评价标准空、大,缺乏可操作性。评价结果缺乏过程性资料,不利于学生反思。所以,评价方式的改革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教师在德育评价中要坚持多元化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这一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教师需要加快转变观念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性,从而突出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教师也能够从评价结果中找到更好的教学策略,从而在课堂教学方面提高质量。因此.教师
3、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在教学评价方式中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从而更好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O1发展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体现了评价过程的“具体化”综合素质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但要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们应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行为习惯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准包括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纬度,在具体操作中,五个纬度分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
4、又列举若干关键表现,而这些表现是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拟订的一些显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评定,从而解决了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不具体带来的评价困惑,体现了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化。02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体现了评价过程的“多元化”以往的评价过程一般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一种遏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做到主体的多元化。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受评价的一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随时转换身份。1、重视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班主任不再拥有唯一的评价权,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5、、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2、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让每个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3、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班内小组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每学期初,学生与家长一起,对一照年段目标进行一次初评。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将会拥有各自的主动权。在此基础上,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梳理出学生个体学期发展性总目标。在明确总目标以后,接下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发展需求与家长共同制定一个个具体的周目标,一周一达标、一周一公
6、示、一周一评比。(例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是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主体,“不乱扔果皮纸屑”则是由同伴和家长为评价主体。“积极思考,善于质疑”则是由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4、同时给每个评价标准附有相应的奖励办法,学校每学期将根据班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产生优秀小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使每个学生都在规范的前提下找到更高的标准,找到更高的目标。这就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周评价与月评价有机结合,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把形成性
7、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体现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来增强评价的效果。还将这些见证记入“我长大了”成长记录册;对于未达标者则进行诊断分析,及时改进,继续进行达标努力,直至达标为止。期中进行第一次成长足迹展示,对出现反复的达标内容,则要通过互评找出不足,进行反思改正、重新达标。学期末进行第二次成长足迹展示和互评,并根据平时的周评价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最终等级(师评和综评在学期末进行)。评价既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
8、供一定的空间。在评价中,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点分别拟订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纵向评价标准,同时,学校还制定了“雏鹰争章达标”,横向评价内容,其中既有德、智、体、美等单项内容要求,又包括细致入微的行为习惯要求。我们还考虑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提倡学生在年段评价标准下,再根据个体发展需求选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即使是同一条内容,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水平要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不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环节,它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从学期初的初评定目标,到周目标的确立与评价、期中的成长足迹展示、期末的最终形成等级,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提
9、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自己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全面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改变也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评价就长期的存在,而评价结果也不再只着眼短期效应,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已达到的目标有可能因为反复成为新的目标;学期末的评价结果不再只有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还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和标志性成果记录卡,便于全面反映学生在本学期中各方面素质发展情况,能直观看出学生一学期来行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利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因此,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想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好的发挥效应。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社会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发展需要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德育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更希望我们能不断地创新德育评价,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