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docx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产业发展预测(至2025年)及投资机会分析第一节耗牛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一、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一)品种选育方向1 .本品种选育依然是主要方向我国牝牛三大主产区西藏、青海、四川有耗牛遗传资源和培育品种23个,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区根据本地牝牛遗传资源特点拟定了以生长发育、体重等为选育方向的育种目标,制定了相应的选育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近几年以表型为特征的选育正在耗牛群中开展,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开展的无角耗牛“阿什旦耗牛”的培育、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开展的耗牛多脊椎变异群体筛选组建等。此外,具有独特表型特点的耗牛遗传资源陆续被发现、
2、鉴定。2023年,耗牛新遗传资源“亚丁耗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2分子育种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牝牛育种中分子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耗牛育种进展。随着不同耗牛品种高质量、高精度基因组序列的不断发布,耗牛泛基因组的构建以及转录组、代谢组、蛋白组等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组学联合解析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已成为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基于此,有必要开展耗牛重要性状遗传机制与生理学基础研究,整合利用多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策略,挖掘与鉴定影响生长性状、洞体、肉质、抗病、繁殖和长寿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解析分子遗传机制,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为开展分子育种提供必要的基因信
3、息。(二)耗牛养殖区域发展趋势分析1高寒地区仍是核心养殖区域耗牛产业中的家牝牛是由野耗牛经过长期人工选择与进化而来。考古、历史、地理、畜牧等多学科研究资料表明,牝牛在距今5000多年前,由居住在我国藏北高原羌塘地区的古羌人,从捕获的野耗牛驯养而来。经过此后几千年的驯化,耗牛的分布区域逐步扩散,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达雪域岷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北至阿尔泰山山麓海拔3OOO5OOO米的高原、高山、亚高山区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耗牛进化出能够适应高原低氧寒冷环境的独特呼吸系统结构、强大的心肺供氧功能、被毛及相关关键功能基因表达,能够较好地适应高寒牧区独特的气候生态条件。目前,我国牝牛超
4、过1600万头,因其较强的高寒环境适应能力和放牧草食家畜特性,绝大多数仍将继续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四川西部高原、甘肃南部草地和祁连山区、新疆天山山脉、云南西北部高山区、内蒙古阿尔泰山区等地区。利用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发展重点在于养殖模式与技术的转型升级。2 .半农半牧区、农区养殖区域扩展延伸随着近年来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耗牛的养殖区域将逐步扩展延伸,更加多元化。针对高寒牧区草地超载退化与耗牛养殖饲草料供给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耗牛养殖区域更加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高原牧区牝牛繁育和架子牛基地功能进一步凸显,耗牛育肥生产向半农半牧区的转移,即能较好地利用区域的农作物
5、副产物饲草料资源,同时气候环境差异较小且极端天气少,牝牛适应性良好。各地研究显示,半农半牧区域耗牛养殖在生产性能提升、越冬保膊等方面效果显著。低海拔农区畜牧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链完善、资源丰富,耗牛的低海拔农区养殖将成为耗牛产业提质增效的另一发展趋势。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耗牛低海拔农区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表明耗牛的异地育肥能够有效缓解高原牧区草场载畜压力,解决牝牛出栏周期长、冷季掉漂死亡、肉晶质差、高原地区饲草运输成本高等问题,提高耗牛肉品质和养殖效益,也能够弥补低海拔农区牛源短缺,稳定牛肉市场,为未来耗牛养殖区域向农区的
6、延伸扩大提供了技术和产业基础。目前,四川省阿坝州、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涅源县等地半农半牧区,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和西臧自治区拉萨市、甘肃省天祝县等地农区耗牛异地舍饲育肥出栏模式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良好效益。未来,半农半牧区耗牛舍饲错峰出栏和低海拔农区耗牛高效舍饲育肥模式将继续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耗牛的半农半牧区、农区养殖应当因地制宜,对于气候特征差异不大的区域,可采用12年或长期的养殖出栏周期。对于夏季气温较高的区域,为避免夏季热应激,应选择34岁耗牛,适当缩短集中育肥时间至68个月,达到短期育肥错峰出栏效果。耗牛产业未来发展应以高寒牧区草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为根本,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技术,转
7、变产业生产模式,向半农半牧区、农区等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延伸扩展,促进区域间季节性生产互补、养殖资源互补,将是耗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助推耗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三)耗牛高效养殖技术与模式发展趋势分析1 .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由于牝牛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特点,放牧养殖仍是未来主要生产形式,放牧模式下草原生态压力持续存在,营养供给季节性不平衡造成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是耗牛养殖技术与模式发展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耗牛产业现状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而言,耗牛产业的发展需要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畜群结构优化、合理补饲、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
8、、种养结合等草地资源合理放牧利用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将推动耗牛产业从传统畜牧业向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转型。随着我国饲草产业特别是高原地区饲草产业的发展,高寒牧区、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耗牛产业饲草料资源供需现状将逐步改善。牧户卧圈种草自给自足、村社打贮草基地、龙头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人工草地饲草料生产体系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耗牛产区实现草畜平衡的饲草料资源缺口。但同时,人工草地利用年限偏短、产量不高、收获方式相对落后、加工方式单一、草畜高效转化技术缺乏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人工草地种植技术、草产品加工、农作物副产物资源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以及天然草地、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 牦牛 产业 发展 预测 投资 机会 分析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