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辽宁省地方标准DB/T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202x-xx-xx实施202x-xx-xx发布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程序和原则21. 1基本程序24. 2基本原则25自然恢复区判定35. 1评估范围35.1 评估流程35.2 资料收集35.3 野外调查45.4 调查方法55.5 评估分类65.6 评估报告编制76自然恢复技术措施76. 1技术措施76.2主要工程87自然恢复监测、管护87. 1监测88. 2管护88自然恢复成效评估9附录A自然恢复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表10附录B自然恢复评估区或周边区域生态样地调查表11附录C自然恢复区综合判定
2、表12附录D自然修复区评估报告编制提纲14-I,1刖百本标准按照GB/T1.1-202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程由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的判定条件、修复技术措施、监测与管护和成效评估等内容。适用于辽宁省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矿山、闭坑矿山、废弃矿山破坏和临时用地等项目的自然恢复判定和修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T38360-2019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
3、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1172-202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Y/T2356-2014DZ/T0223-2011DZ/T0286-2015DZ/T0219-2006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TD/T1031.1-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一部分:通则
4、TD/T1068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DB21/T2230-2014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治理验收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质环境geo1ogica1environment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3. 2生态环境eco1ogica1environment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3.3矿山废弃地Miningwaste1and因采矿活动挖损、塌陷、压占、污染及自然灾害
5、毁损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利用的土地。3. 4矿山生态修复MineEco1ogica1Restoration依靠自然力量或通过人工措施干预,对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质安全隐患、土地损毁和植被破坏等矿山生态问题进行修复,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4. 5自然恢复Natura1Restoration对生态系统停止或少量的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复。5. 6辅助再生AssistedRestoration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
6、进入良性循环。6. 7生态重建Eco1ogica1Reconstruction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生态功能受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丧失或发生不可逆变化,以人工措施为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或工程技术方法,围绕修复生境、恢复植被、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7. 8生态系统质量ecosystemqua1ity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的优劣程度,反映生态系统内植被与生态系统整体状况。8. 9生态系统功能Eco1ogica1Function生态系统整体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的作用和能力,随着能量、物质等的不断交流,生态系统亦产生不断变化和动态调整的过程。4基
7、本程序和原则9. 1基本程序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程序包括: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基础调查,进行生态问题识别,确定生态修复范围;编制评估报告和实施方案;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实施生态修复;修复后的监测和管护;修复成效评估和适应性管理。4. 2基本原则4.2.1尊重科学,顺应自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总基调,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根据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和恢复力,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确定人工干预程度,最大限度发挥自然修复能力。4.2.2技术可行,注重成效。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合理确定自然恢复范围,采取技术可行的方式选择矿山废弃地修复措施及监测管护内容。4. 3.3
8、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矿山生态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因性和地域性特征,统筹考虑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确定本区域参照生态系统及适用于当地特点的自然恢复措施。5自然恢复区判定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区通过现场调查、综合评估的方法确定。5.1评估范围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范围,不限于评估图斑(判定区)面积,应视原矿山开采影响范围和周边生态环境特点适当外扩,包含周边部分正常生态环境范围,原则上外扩300-500米。5. 2评估流程5.1.1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项目初步分析,确定修复区评估范围。5.1.2 开展野外现场调查,对评估区自然生态状况、地质环境条件及区域生态系
9、统等进行调查,采集各种数据和样品,进行综合分析与判别。5.1.3 通过综合分析和指标研判,确定评估图斑(判定区)是否属于自然恢复区,并明确自然恢复范围和面积;对不符合自然恢复的区域,提出采用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建议。:2.4自然/三评估有效期2年,明确有效期内监测管护、成效评估、适应性管理建议。5. 3资料收集5. 3.1地质环境资料收集评估范围所在区域有关社会经济方面资料。包括:人口经济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情况、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等资料;5. 3.11收集生态环境方面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动物及人类活动等资料;5. 3.1.2收集地质环境方面资料。包括:地
10、形地貌、地质结构、岩石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等资料。5. 3.2原矿山资料5. 3.2.1原矿山资料。包括:矿山开采时的名称、矿区面积、建矿时间、闭坑或废弃时间、开采矿种、采区范围、评估区与矿区的关系,开采深度、开采方式、生产规模以及已实施的修复治理情况等。5. 3.2.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及实施成果等相关资料。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工作程序框图5.4野外调查5.4.1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所在区域生境条件、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生态状况调查。54.1.1区域生境条件调查概要调查评估区周边区域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11、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等。概要调查评估区周边乔、灌、藤蔓、草本植物种类及顶级群落构成平均高度、盖度等参数。5.4.1.2评估区地质环境调查调查评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风化层、包气带、成土母质、土地及土壤类型等。5.4.13评估区生态状况调查调查评估区水体、土体、植被等。a)水体:水体类型、空间分布、面积,水体的环境质量和水温,水体的水位标高及其动态变化,水资源利用情况等;具体参照GB3838-2002执行。b)土体:土地类型、空间分布、面积,土壤类型、分布、土层厚度、面积、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
12、结构、有机质、pH、重金属、可溶性盐分等;具体参照GB36600-2018执行。C)植被:植被群落构成,乔、灌、藤蔓、草本植物种类、面积,植被覆盖率,优势树(草)种、树(草)种组成、龄组,每公顷株数、平均株高、平均胸径等,具体按照GB/T26424-2010执行。5.4.1.4问题调查a)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危岩体、不稳定边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类型、规模、位置、影响范围、成因、威胁对象等;b)土地损毁:土地挖损、压占、沉陷、积水,地形地貌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程度等;执行TD/T1031.1-2011;c)水资源破坏:采矿活动影响的含水层类型、层位、范围、水位变化,地表
13、水空间分布、水量变化等;d)生态退化:表层土壤质地破坏、土壤侵蚀等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植被损毁的类型、面积和分布;动物栖息地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等;5.5调查方法5.5.1无人机航飞,经处理形成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为野外调查工作布置和综合整理提供底图,提取信息计算植被覆盖度和盖度等相关参数。5.5.2地质环境测量:采用路线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评估区及周边地质环境概况。5.5.3土层调查:选取不同微地貌的代表性地段,测量土层厚度、碎石含量等特征。5.5.4生态测量:通过样方法开展野外生态调查,了解评估区与周
14、边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和优势树(草)种。采用五点法、等距法、对角线法、网格法、蛇形法等方法进行样方的布设和选取,样方面积通常为乔木20m20m灌木10mIOm、草本ImX1m,完成数据调查和记录后计算单位面积的平均株数、平均株高、平均胸径、植被覆盖率、优势度、频度、重要值等。5.5.5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现场采集岩石样品、土壤样品、水体样品、植被样品,确定污染程度。样品采集要具有代表性,取样介质、加工、包装、运输和分析测试方法按相关规范执行。5.6评估分类5.6.1生态修复方式主要包括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三种生态修复方式。5.6.2自然恢复的分类按矿山废弃地的地质环境条件、生
15、态状况、生态修复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将自然恢复划分成3种类型(表5T),对于地质环境条件、经济或技术条件暂不具备修复的,临时划归自然恢复类(属广义自然恢复),待条件成熟时进行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修复。本标准主要讨论狭义的自然恢复(以下简称自然恢复)。表51自然恢复分类表分类涵义评估条件狭义自然恢免无需人工干预或采取少量人工干预,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的地区场地不存在重大地质安全隐患和水土污染,地质稳定性与水土质量良好,物种生境条件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好。广义地质环境条件暂不具备的自然恢复修复条件不成熟,暂列入自然恢复区目前地质环境条件不具备,工程修复措施不可行,暂列入自然恢复的地区,如未沉稳的采煤沉陷区等。经济或技术条件暂不可行的自然恢复修复经济不合理,暂列入自然恢复区受气候和修复技术的制约,目前经济不合理,修复效果差,暂列入自然恢复的地区,如露天采场形成的65。以上高陡边坡等。5.6.3自然恢复的判别5.6.3.1评估区自然恢复判别的定性指标a)不存在地质灾害以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