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及其教学建议.docx
《《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及其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及其教学建议.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及其教学建议王峥高莹一、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1 .政治解读之一:游子怀友古诗十九首作为整体收录在梁萧统编文选当中,唐李善为文选作注,成为古诗十九首最早的完整注解。李善对涉江采芙蓉的诠释称其为“二人同心”之作,但究竟“二人”是谁却未做过多阐述。李善之后,唐五臣又对文选作注,李周瀚和吕向二臣明确指出该诗为“怀友”之作,李周瀚称“此诗怀友之意也”,又称“以为香、美比德君子也”,吕向也称“同心谓友人也“,可知二人根据诗歌的香草意象认为主题是对知音、挚友的思念,这是最早对涉江采芙蓉主题的诠释。“游子怀友”成为主流观点之一。2 .政治解读之二:谪臣思君李善曾揭示出涉江采芙蓉与“
2、楚辞”的关系,他在“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下注谓“折芳馨兮为所思”(山鬼)和“将以遗兮离居”(大司命),明确指出涉江采芙蓉对“楚辞”成句的化用情况。李善认为涉江采芙蓉化用的诗句出自山鬼和大司命,二者都是九歌中的篇章,后世很多学者将这首诗的主题与屈原身世结合起来,认为是“谪臣思君”的作品。清代吴淇和张庚明确称这首诗是“臣不得于君之诗”,附和者如清代姜任修等。3 .文学解读之一:女子思夫前两种观点属于政治角度的解读方式,注家侧重挖掘文字背后的政治蕴含,让文学服从于政治并成为治国理政的经典。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游子怀友”还是“谪臣思君”,无不体现注家希望政治清明的主观愿望。但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3、这种政治解读渐渐退魅,注家开始侧重阐释诗句的本来含义,进而勾勒出诗歌文字描摹的真实图景。4 .文擘解读之二:游子思妇对于“女子思夫”的观点,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认为过于曲折,并称这种曲折的理解在唐诗当中偶有体现,但在古诗中断不会有。在马茂元先生看来,这是一首“游子思妇”的诗歌,全诗讲述了一位游子因思妇而采芙蓉、还顾望乡,诗歌文字不存在曲折的幻想之词。其实在马先生之前,元代刘履也认为“还顾”二句出自游子之口,他说“客居远方,思亲友而不得见,虽欲采芳以为赠,而路长莫致,徒为忧伤终老而已”,虽主张政治角度的“怀友”说,却也认为全诗视角出自“游子”,不存在“思妇”的幻想之词。二、文学解读下的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 芙蓉 主题 多意性 及其 教学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