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乡村建设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乡村建设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乡村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人口问题是关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我国乡村人口变动是关乎我国乡村建设的大事,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乡村建设较多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较少关注农村人口的发展,即使注重了乡村建设中人的要素,也大多局限在农民问题,而缺乏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从全人口口径视角分析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一样,乡村建设也需要推进以人为中心。只有注重乡村建设中的人口发展,才能真正做好乡村建设。因此,在乡村建设中需要深入全面科学分析人口发展态势
2、。一、我国乡村人口发展现状及其态势分析乡村又称“农村”,一般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城乡划分原则上以国务院批准的行政建制单位和行政区划作为划分对象,即对国家批准的市辖区、县级市、县和街道、镇、乡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以政府驻地实际建设的连接状况为依据,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基本划分单元,将中国区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乡村包括乡中心区和村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统计划分口径,基于国家统计局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以及公安部的户籍统计数据,结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人口预测软件,我们对我国乡村人口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3、分析,基本结论如下:第一,乡村人口持续减少,但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下降速度不同。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乡土社会,农村常住人口长期以来占据多数。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还是持续增加,一直到1995年,乡村常住人口规模达到8.59亿的峰值。从1996年开始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起初两年乡村常住人口分别下降862万和908万,从1998年开始,我国乡村常住人口每年下降超过IOOO万,下降最大幅度为2011年的2124万,从1996年到2023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年均下降1389万。到2023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下降到4.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35.3%o随着我国总
4、人口即将到达峰值,以及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未来乡村常住人口可能持续下降,预计到2025年下降到4.5亿,到2035年下降到3.3亿,到2050年下降到2.45亿。不过,由于我国户籍城镇化率长期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乡村常住人口不同的是,乡村户籍人口依然庞大。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为45.4%,这意味着还有7.7亿的乡村户籍人口。乡村户籍人口中不少在城市就业或居住,但是其中不少依然有较大可能返回乡村居住和工作。预计到2035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为60%,依然有40%的乡村户籍人口,约为5.48亿;到2050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预计为70%,依然有30%的乡村户籍人口
5、,约为3.76亿。因此,我国乡村建设既要看到乡村的常住人口变动,又要关注乡村的户籍人口变动。第二,乡村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均持续减少。劳动人口是乡村建设的骨干和主力军,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4.27亿,占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比重为46.6%,占全部乡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4.4%;2023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2.85亿,占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比重为32.5%,占全部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5.9%o由此可见,我国乡村劳动年龄人口日益减少,无论总量
6、还是占全国比重,抑或是占乡村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都在明显下降,预计未来乡村劳动年龄人口还会进一步下降。从劳动就业人口来看,乡村一直是我国就业人口的蓄水池,就业人口规模和占全国比重过去一直是最多的。从1949年到2012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口规模一直超过城镇,并于1997年达到峰值4.9亿。到2023年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已经下降到2.87亿,占全国就业人口总量的38.36%,已经不到40%o同时,我国乡村就业人口规模依然以每年下降1000多万的速度在减少,预计未来还会持续下降。从各省情况来看,2023年乡村就业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是河南省,有2293万人,其次为四川省,有2256万人,第三为山东省,为2
7、164万人。除此之外,乡村就业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省份还有广东省、河北省、云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浙江省。第三,乡村已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受年轻人口流出的影响,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严重,成为乡村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2023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比2010年增加了2205万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14.98%上升到2023年的23.81%2023年乡村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9035万,比2010年增加了2368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10.06%上升到
8、2023年的17.72%。可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幅较大。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则认为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两个指标翻番,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的时候,则认为该国或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果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3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1%的时候,则认为该国或地区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乡村总体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很多省份的老龄化程度甚至进入了重度老龄化社会,比如重庆、江苏、辽宁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超过30%,而且65岁及以
9、上人口占比均超过21%。第四,乡村人口少子化特征明显,不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到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约为1.3,到2023年更是下降到1.15左右。与全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一样,我国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也持续走低。2023年我国乡村总和生育率为1.5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从分省情况来看,贵州、广西、西藏和宁夏四省区的总和生育率均高于2.0,分别为2.57.2.45、2.36和2.04。而甘肃、青海、广东、海南四个省份的生育率均高于1.8。但是,从出生人口总量来看,乡村出生人口规模并不大,2023年全国出生1200多万,其中乡村出生人口只有470
10、万,占比只有39.2%,不到四成。由此可见,尽管乡村出生人口的生育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但是乡村总的出生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却不到四成。由此可见,从出生人口总量来看,城镇地区是我国出生人口规模最多的区域。这可能与人口城镇化和妇幼保健资源的城乡配置有关。第五,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日趋改善,但文盲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受教育水平关乎乡村建设的成败,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本,是乡村建设开拓创新的重要基础。2010年我国乡村人口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规模为1255万,到2023年这个数字上升到2352万,增长了87.4%o这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我国乡村依然
11、还有文盲人口2440万人,其中男性633.7万,女性1806.6万,可见,女性文盲人口是农村文盲的主体。乡村文盲人口占全国文盲人口的72.4%d从总量来看,乡村文盲人口大于乡村受过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规模,由此可见,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任重道远。第六,乡村人口健康日益改善,但薄弱环节较多。健康乡村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10.64%提升到2023年的20.02%,但是我国健康乡村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农村新生儿死亡率为3.9%o,高于城市1.8个千分点;农村婴儿死亡率为6.2%o,高于城市2.6
12、个千分点;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9%o,高于城市4.5个千分点;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十万分之18.5,比城市高出4.4个。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从2008年的17.7%o提高至2018年的32.2%o,女性的两周患病率更高,为34.2%o,5564岁的两周患病率为46.5%o,65岁及以上的两周患病率为55.7%o;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从2008年的14O.4%o提高至2018年的352.1%。此外,我国农村拥有较大规模的失能老人,成为乡村建设的难点和挑战。2023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中“身体不健康且生活能自理”的占比为13.55%,据此
13、推算,我国处于身体不健康状态的老人规模达到1644万,60岁及以上老人中“身体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占比为2.55%,据此推算,我国失能老人规模达到309.87万。针对这些老人的健康照料服务,对于照料服务资源稀缺的乡村来说更是一大难题。第七,乡村特殊人群规模庞大,且问题日益突出。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口向城镇地区流动,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人群,比如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以及大龄单身男性等。有学者推算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由2000年的5454万增长到2010年的1.35亿。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乡村留守人口总数超过1.5亿,其中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
14、,留守妇女约4700万,留守老人约5000万。全国妇联于2013年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乡村的留守儿童达到6102万,占全部儿童总量的21.9%。有研究发现,全国单身男性规模大约3500万,其中农村占了九成。如此大规模的特殊人群,成为乡村建设需重点关怀人群,是维护乡村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二、我国乡村人口变动趋势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乡村人口变动事关我国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尤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公共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更为重要。根据上述乡村人口变动趋势,结合我国乡村建设的重点,我们主要从如下5个方面来分析乡村人口变动对乡村建设的影响。第一,乡村人口规模变动或引发村庄合并,这对乡村建设的
15、韧性提出挑战。乡村人口变动将直接影响乡村建设的规模和体量。一方面,我国乡村常住人口规模下降,意味着不少乡村的常住人口面临收缩,部分村庄合并将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根据乡村人口变动和分布特征,结合村民的居住特征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考虑村庄的整合问题,提高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确保教育资源、养老资源、医疗资源得到精准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我国乡村户籍人口规模体量依然庞大,部分户籍人口虽然在城镇就业,但是存在较大返乡创业和居住的可能,如何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上既要保障返乡的户籍人口,又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不浪费,这将是考验乡村建设韧性的关键。第二,乡村人口老龄化将对乡村养老和健康服务形成巨大挑战。我国乡村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且不少地区已经进入了重度老龄化社会,加上乡村的居住较为分散,集中居住养老院的习俗尚未形成,一方面造成农村养老床位闲置,另一方面大量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因为居家养老而无法享受到敬老院的相关服务,由此导致乡村养老机构和健康服务的供给形成了结构性的错位。此外,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数量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