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研究》74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研究》7400字(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目录一、引言二、鲁迅小说中旧社会农村妇女形象分析(一)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分析1孤寂悲苦的一生2.悲剧性的来源2(二)祝福中的祥林嫂分析21封建愚昧下的牺牲品22死亡是一种解脱3三、鲁迅小说中城市妇女形象分析3(一)伤逝中的子君分析31追求自由却困于婚姻32女性独立的魅力4(二)离婚中的爱姑分析41力争反抗却徒劳无功42切勿自欺欺人5四、鲁迅小说中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5(一)封建社会的等级压迫5(二)礼教伦理对女性的要求6(三)女性主体意识的缺乏6五、女性解放的路径探索7(一)思想上的解放7(二)经济上的独立7(三)妇女解放要与社会解放相结合8结束语8参考文献10一
2、、引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剖析人生百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实,成为了最具力量的一种文字载体。鲁迅先生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这一句话基本已经奠定了他笔下的人物基调:孤独、悲苦、凄凉。我们很少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满脸喜悦的人物,虽然孔乙己和阿Q会经常笑,但那是一种无奈的笑,一种藏在骨子里的悲哀。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鲁迅先生无疑是具有预见性的,他用敏锐的目光,凌冽的笔锋,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而鲁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将目光放在了当时中国最底层、最没有地位的妇女身上,因此,造就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鲁迅笔下的女性大致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旧社会农
3、民妇女,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等,她们多贫困清苦、愚昧无知;一类是城市女性,如子君、爱姑等,她们渴望自由,为此献出生命。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这句话也可以放在她们的身上。二、鲁迅小说中旧社会农村妇女形象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分析1 .孤寂悲苦的一生明天是鲁迅先生首部表现女性命运的小说,收录于鲁迅小说集呐喊。小说名字明天已经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苍凉而悲苦。明天,无论站在何时说这个词,它都代表将来,非现在。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为什么要逃脱?因为这个现实真的太苦了。明天这篇小说很短,故事也很简单明了。单四嫂子前天丧夫,靠着纺棉纱
4、的技术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宝儿,日子清苦,宝儿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可是,宝儿却病了。文章一开始就是单四嫂子抱着宝儿坐在床沿上,心想着自己已经求过神明,也许过心愿,宝儿的病很快就会好了,如果还不好,就去找何小仙。在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单四嫂子身上的封建愚昧,可以说,正是这种封建迷信思想,断送了宝儿的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小说中有过一丝温情的描述,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这时的单四嫂子心中充满了希望与美好,可是,转瞬即逝的温情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更加凸显出悲凉。2 .悲剧性的来源单四嫂子
5、的悲剧性在于她的孤寂,丈夫不在了,儿子也不在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寂地活着这个黑暗的世界。而且,她的寡妇生活也并不宁静,小说中还有几位人物,单身男子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他们对于单四嫂子的悲惨生活没有一点同情,反而是一种非分之想。虽然小说中并没有详细描写,但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单四嫂子此后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孤寂。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善良的母亲,这本应该是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可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母子俩没有一点“分外”的要求,只想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基本的生活。他们被时代剥削的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仅仅是能活下去就行。可是,即便是这样的没有希望,命运更是让单四嫂子更加体会到什么是悲痛。正如呐喊的序
6、言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客就是这个冷漠的时代、以及冷漠时代中冷漠的人。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些小说,来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驱散社会的冷漠。(二)祝福中的祥林嫂分析1封建愚昧下的牺牲品祥林嫂应该是鲁迅笔下我们最为熟悉的女性角色,也是女性觉得命运最为突出的一个角色,是最为典型的农村妇女角色,可以说通过这个角色,似乎能看到当时的中国农村悲剧妇女。从祝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的个性善良、勤劳,同时又愚昧不堪,以及思想的麻木。祥林嫂勤快善良,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逃到了鲁镇打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
7、她在鲁家打工时,什么活都抢着做,鲁家的人也很喜欢她。那个时期的祥林嫂脸上总是挂着笑,因为通过劳动获得的成就让她感到喜悦。可是,没过多久,她的婆婆将她抓回去嫁给别人,祥林嫂不愿再嫁,可是抵抗不了,背上了“不守节”的骂名,这成为了她悲剧人生的推手。代表封建政权的鲁老爷对她冷酷至极,都不愿意看她一眼,一直想将她赶出去。同为农村妇女的柳妈,在神权的毒害下,对她进行“阴司”思想的灌输,造成祥林嫂心中最大的幽闭。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帮凶。祥林嫂饱受着非议,虽然还是勤快善良,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让她去碰那些“神圣”的器皿,最后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彻底摧毁了祥林嫂的内心与精神,使她成为了街头上的一个
8、乞丐。2,死亡是一种解脱回顾祥林嫂的一生,丈夫早逝、儿子阿毛被狼叼走、背上“不守节”的骂名,虽然勤劳善良,可是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品质并换不来别人的关心。祥林嫂也曾挣扎过、固执坚强,在丈夫去世后勇敢逃离,自食其力;儿子去世后,也没有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只是偶尔自责;在被婆婆要求再嫁时,也奋力反抗;为了自己的“清白”,去庙里捐门槛。可是,再善良坚强的人,也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祝福的开端写的是“送灶”,结尾又进行了呼应,描写了“祝福”之夜美好喜庆的景象。鲁迅先生运用这种充分讽刺意味的手法,在一片喜悦之中,勤劳一生的祥林嫂却死于饥寒交迫与命运的折磨之中。当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时,有不少学生表示,也许对于
9、祥林嫂而言,死是最好的解脱。而当一个时代已经沦为这样,人们将死当做是幸福,那这个时代是无可救药的。鲁迅先生用一种冷峻的笔法进行描写,将悲剧感以艺术的手法传达出来,将那个吃人的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便我们不是处于那个社会,也能够从祥林嫂身上感受到深深的绝望。三、鲁迅小说中城市妇女形象分析(-)伤逝中的子君分析1 .追求自由却困于婚姻子君是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性角色,这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子君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五四”运动狂潮下的女知识青年,她与其他社会妇女有很大的不同。她谈论泰戈尔、谈论雪莱、谈论伊学尔;她以民主的思想武装自己,积极向上;她敢于冲破森严的封建礼教,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10、这样的女性角色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光辉闪耀的,可是,这种幸运中又包含着不幸。子君挣脱封建的礼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与涓生走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在婚姻后,子君似乎被封建妇女的思想所感染,不再学习新的思想,固步自封,甘愿当一位贤妻良母。可是,对于涓生来说,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妻子。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子君觉得自己与涓生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是封建社会中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所导致了,子俊看似思想进步,但还是没有逃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后涓生放弃了子君,子俊绝望悲苦,只好回到封建的家庭中,在无爱的余生中郁郁而终。看似具有进步思想的子君,最后还是步入了封建妇女的道路。2 .女性独立的
11、魅力爱情是抽象的,而生活是实际的,有些时候甚至比不上一碗面,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中,更不能陷于抽象的爱情之中。当勇敢善良的子君陷入爱情后,她不仅没有得到爱情,还失去了自己。鲁迅先生对子君这个角色充满了无限的惋惜与沉痛,而对于我们而言,子君这个角色似乎在很多女性身上可以寻找到。当然,也并不是不能陷于爱情,而是既要有爱情,也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与现在很多女性所提倡的女性独立有相同之处。不用担心在婚姻中保持独立会让人觉得遥远,相反,会让人觉得具有魅力。(二)离婚中的爱姑分析1力争反抗却徒劳无功爱姑是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女性角色,她虽然是农村妇女,但是通常也会将她归纳到城市妇女之中,因为在
12、物资上,爱姑的家庭在农村中称得上富裕,在精神上,也没有农村妇女那般的愚昧无知,是鲁迅笔下最具有反抗净胜的农村妇女形象。从小说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离婚这篇小说在叙事手法上与其他的几篇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全篇几乎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在对方中,我们一一知晓了整件事情的过程。爱姑是庄家家主庄木三的女儿,作为家中的独女,从小备受宠爱,也因此在性格上较为大胆泼辣。在婚姻中,丈夫与一位小寡妇有关系,她没有丝毫地退让,大骂他的丈夫。公公与丈夫沆溪一气,她也是毫不畏惧。后来丈夫要休了她,她奋力反抗,想要通过公道来获得胜利。她将希望寄托于七大人,希望七大人能够为自己主持公道。可是七大人看上去
13、知书达礼、很讲公道,可是,他所维护的不过是封建社会中以“夫权”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体制。最后,爱姑希望破灭,反抗彻底失败。3 .切勿自欺欺人爱姑虽然是鲁迅笔下最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可是,在本质上还是封建妇女。她所要抗争的不是为了离婚,而是为了不离婚。丈夫对她不忠,夫家对她不义,她想的还是不离开这个家,甚至为此不惜奋死相斗。斗争精神固然是值得钦佩,但是斗争的目的却是可笑的。在夫权之上的时代,爱姑一切的抗争都是白费。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虽然现在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仍有一些女性像爱姑这样,即使是生活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也不愿意离去。也许,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一些启发,别在自欺欺人
14、,等待着丈夫回心转意,或者觉得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到头来终会害了自己。四、鲁迅小说中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的等级压迫在散文和小说中,他充分表达了对封建的家长制度和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愤慨。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对妇女压迫和奴隶制的思想导致中国妇女数千年来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难以翻身,从肉体到精神都承受了无尽的痛苦苦难。鲁迅以激进的民主和深刻的人道主义,对传统封建制度进行无情的打击,也体现出他对中国旧时代的女性的悲剧人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鲁迅先生指出,在旧时代的封建礼教制度之下,妇女一直处于社会最卑劣的地位,是承受着非人待遇的奴隶。女人在一个男人的眼中,只不过是玩物,生气的时候可以随意打
15、骂,家庭的操持者,到了晚上就变成了陪侍和繁衍后代的工具。在传统老式婚姻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妻子女性是一个家庭主妇,享受着家庭带有的声誉,丈夫富贵妻子也有光,丈夫失去妻子也受辱。可是她们的实际情况,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女性奴隶。妇女在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事业只是一个具有生物意义的性别特征。鲁迅非常辛辣地指出:在奴隶社会,男性主人可以任意强奸女性囚犯,女性奴隶。对于货币社会来说,“男人花几个钱,可以让他在女性身上想要得到东西,而老式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比嫖妓更为高端。男性可以得到永久的财产。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的形象,是他对封建宗法制的尖锐批判和否认。悲惨生活的她正在寻求只不过是活着,哪怕是像牛马一般,以奴隶式的生活下来就足够了,但是被婆婆如同畜生卖上山时,尽管丈夫已经去世,但是其家长代替了丈夫对她继续有所有权,这是一种族权的压迫,更有着至高无上的“神灵”对她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压迫,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女性哪里有活路,就算想作为奴隶一般的活下去都只是奢望,只能在恐惧中死去。鲁迅对这种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悲惨的女性深深同情,也对封建社会的残酷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控诉(二)礼教伦理对女性的要求封建父权制度和社会欺压造成的情况是全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鲁迅在“我之节烈观”,“病后杂谈”等等文章之中深刻揭示了传统社会在塑造妇女过程中遵循的逻辑思维:首先是对妇女在道德上的“赞美”,通过贞节牌坊等手段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