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在观察中比较【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的起始课。在上一单元观察植物的基础上对孩子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以观察恐龙、比较恐龙模型大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在具体的操作中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如何“公平比较”。课堂上通过用儿童熟悉的恐龙模型导入,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活动中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矮”“比长短”和“比宽窄”,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意识到用排序的方式描述比较结果,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的不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集中
2、注意时间短,合作意识和纪律意识较弱。他们表象性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对未知科学探索也是好奇心的,但在精准比较和描述结果是有一定的困难。体现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大多数人会以“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是小的”。如何规范描述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范式:如“谁比谁大”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同时,针对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长短、高矮、宽窄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的公平需要从同一个维度对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两种物体观察和比较,知道它们在长度、高度方面的不同。认识到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也是不同的。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物体
3、的长度、高度等特征。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探究实践:用做标记的方法记录物体长、宽、高等特征;并能基于自己的记录用排序的方法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对常见物体的特征研究兴趣;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的态度;通过合作建立起善于表达、倾听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择科学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观察、记录、描述。难点:对物体进行公平公正地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恐龙模型、恐龙轮廓图、多媒体课件。学生: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宽窄不同)、记号笔、活动纸、硬卡纸、科学作业本。【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侏罗纪公园视频片段1生活问题引入出示
4、图片:两辆车,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板书:大、小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小不同?2 .观看侏罗纪公园视频后提问:视频中的恐龙什么不同?3 .观看课件中恐龙图片,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让学生充分表达所见所闻,比较恐龙在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入手。4.小结:如何判断恐龙的大小,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后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如:长、短;高、矮;胖、瘦。板书:比一比【设计意图】用大小不同的同种汽车进行比较,一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汽车大小不一样是因为长短不一样造成的,进而引入对恐龙这种动物进行比较。因为恐龙的对比当中会出现高矮胖瘦不一致,学生对标准不同的
5、引入就会一个初步概念。同时在描述上届会变得更丰富,思考维度也是多维的,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的。二、观察比较(预设15-20分钟)材料准备:恐龙模型、记号笔、带刻度纸带、硬卡纸、作业本1小组领取观察任务,自主设计比较方法。(1)出示四只恐龙模型比大小:要求排序。提问:每个小组给你们这样4只恐龙模型,你认识它们吗?如果不认识排队时怎么称呼方便?你们打算按照什么标准给恐龙模型排队?小组先讨论,然后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方法。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比长短、比宽窄(如果学生的描述是口语化的“胖瘦”,教师可以引导为宽窄)。(2)课件展示带编号的卡片恐龙轮廓图,并指导学生使用记号笔完成相应
6、编号工作。(3)出示带刻度的纸带。提问:这个纸带有什么用?为了公平比较,可以怎么做呢?2 .出示并强调活动要求(1)四人小组,分工合作;(2)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3)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作业本上。3 .进行小组活动分组活动:先观察恐龙实物模型,然后利用卡片恐龙轮廓图模型开展比较大小的探究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记录结果并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将粘有恐龙轮廓图纸带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大家会认可你们小组的比较结果吗?【设计意图】因为有的恐龙可是能学生不认识的,所以这里要解决的是用编号的方式对恐龙进行排队。而实物模型恐龙,因为
7、描述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投影方式对恐龙进行投影画出轮廓。学生用轮廓在刻度纸带上进行比较,标准就统一了,难度上就降低了,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表达交流。三、交流研讨(预设10分钟)1小组汇报(1)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如何描述结果?4 .师生发现使用不同的比较方法,采用的标准不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设计意图】交流研讨是学生的思维输出、概念建构的重要过程。在研讨和板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手势辅助等形式表达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并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认识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设计】大比一
8、比小方法1:方法2:方法3:【疑难解答】在比较恐龙宽窄(即胖瘦)的时候,由于恐龙模型各处宽窄不同,学生不容易操作怎么办?可以利用硬卡纸作为辅助工具,具体方法是:先把硬卡纸制作成“1”型的形状,放在恐龙身体的两侧,再用尺子量出宽度。此外,也可以用硬度大、不易弯曲的物品(如书本)作为辅助工具。5 .用手来测量【教材简析】本课是通过在上一课青蛙跳远比赛基础,发现测量用数据来表征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和易于记录。测得数据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算是身体中的各个部位(手、脚),都是可以进行测量,且行之有效的简易高效方法。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在用手测量活动中,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
9、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挂”的活动中,如果测量时不注意首尾相连,产生的结果对测量的准确性是很有影响的。随着被测物体的变化,测量工具的缺陷性变大时,学生因为学习的需求,转而会想到借助纸带类的工具进行测量。技术的改进也会让学生看到,通过纸带挂数的比较来寻找,并分析测量结果不同的多种原因,让学生想到用大单位去测量误差会更小点,进而拓展到我们身体除了手可以测量以外,还可以用手臂、跨步等。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一种进阶,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和技术发展的引导。【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物体的大小、运动距离远近进行对比得出结果,但还未涉及用测量数据比较。在这一课中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挂”,测量
10、课桌的长度和高度,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推进,在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测量中关注到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每个学生都用“挂”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后,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挂数”却不同,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不同,至于如何解决,他们会自由组合一起来提出各种想法和猜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测量是可以用来量化比较结果的,把人体的一些器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便捷快速;知道“挂”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挂”可以量化测量、比较结果。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
11、挂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挂”来量化比较结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态度责任:测量时愿意合作,交流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精确地用“挂”来测量桌子的高度。难点: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塑料青蛙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
12、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
13、设10分钟)1 .初步感受“挂”(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B.用“挂”。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挂”。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2)模仿老师做出“挂”的动作。(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拄”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挂”时,手指要尽量张开!2 .测量课桌的长度(1)试用“挂”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挂”?同学:3挂;3挂多;C:4挂。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小朋友
14、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挂和第一挂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2) “挂”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挂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挂,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挂多、4挂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十”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挂多就记作:3+,4挂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设计意图】“拄”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拄”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
15、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拄”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1设疑引出问题。(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挂一挂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2 .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3 .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4、交流汇报。A同学:也许一拄一挂没有首尾相连。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挂不一样。4 、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挂”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挂”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拄”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柞”,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柞”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