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瓜弄的新故事——上海探索“原拆原建”老旧住房改建新模式.docx
《蕃瓜弄的新故事——上海探索“原拆原建”老旧住房改建新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蕃瓜弄的新故事——上海探索“原拆原建”老旧住房改建新模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蕃瓜弄的新故事上海探索“原拆原建”老旧住房改建新模式提起蕃瓜弄,老上海几乎尽人皆知。20世纪70年代,一篇题为蕃瓜弄变了样的文章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让蕃瓜弄闻名全国。如今,一项“原拆原建”的老旧住房改建工作正在这里进行,有望探索出一条“提品质、控成本、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之路。地处市中心、上海火车站旁的蕃瓜弄,前身叫姚家宅,曾是出了名的棚户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对蕃瓜弄进行了改造。20世纪60年代,这里成为上海第一个成片棚户区改造试点,建成了全上海第一个5层楼房的工人新村。蕃瓜弄一跃成为当时闸北地区乃至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小时候,说起自己住在蕃瓜弄,特别自豪。等工作后,就不好意思让同事知道自己住
2、蕃瓜弄”在昏暗的共用厨房里,收拾着锅碗瓢盆,陈瑜回忆起往事。可不,眼前这个家,让人不舍又难言:厨房是3户人家共用的,灶台和水槽都紧挨着,要是几家同时洗菜烧饭,一转身就能撞上。头顶的电线如蜘蛛网般密布,都搞不清是谁家的线头。更尴尬的场景在早晚时分,3户人家共用两个狭小的卫生间,淋浴头就装在马桶上方,只能排队上厕所、洗澡,碰上内急,那种窘迫自不用说。朱晓蓉担任蕃瓜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多年。她拉着记者看,蕃瓜弄的房屋普遍是三四户居民合用一个厨房卫生间,户均公摊使用面积仅两平方米。更关键的是,小区主体是小梁薄板房屋,房屋主体出现沉降,预制楼板已起不到防水作用,漏水问题严重;一、二楼的公用马桶轻则冒泡返水
3、,重则堵塞冒溢,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些年,小区进行过多次改造:加层、平改坡,解决用水、房屋隔热问题等。但修修补补总治不了“病根”,在周边区域日新月异发展的映衬下,昔日的明星小区显得格格不入,仿佛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日渐消沉。4年前的夏天,蕃瓜弄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牵头征求居民意见,99.7%的居民同意向政府申请对小区进行拆除重建改造。蕃瓜弄的拆除重建提上了日程。可真到了推进工作的那一刻,问题又浮现出来。一个蕃瓜弄,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至今已有60年房龄,共有1122证居住用房(包括977证租赁房和145证产权房),户籍人口3482人间房子,“住着”多少故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几代同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蕃瓜弄 故事 上海 探索 原拆原建 住房 改建 新模式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