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调研报告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调研报告_2.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调研报告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发出了关于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应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另外,发展配送中心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配送中心是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建立高效低耗、通畅可调控的配送体系,正是构筑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
2、序的商品流通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通过发展配送中心,加快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促进工业项目的开发,促进国家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各方面的社会就业;同时也为大量闲置设备设施投人生产提供了市场需求。当前,物资企业要想尽快摆脱困境,唯一的途径就采取国际通行的流通方式,积极发展配送中心。通过发展配送中心,改善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化程度、营销方式,使企业在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二、国内外配送中心发展情况()国外配送中心发展情况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综合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
3、要的作用。各级物流园区是物流配送中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物流园区是整个物流配送中心的缩影,也是整个地区物流活动的心脏。在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史中,日本、德国是物流园区发展较快的国家,出现了像不来梅、东京等物流园区典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国家的物流园区的发展与经验。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1965年至今已在全国22个城市中建成了20多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同时也形成了多个物流配送中心。在日本的东京、阪神和京都三大经济圈中,其物流总量占日本全国物流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4%以上,其中东京为疏解市区的交通压力,由政府组织在城市外环路旁规划建设了4个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园区
4、,形成了这个经济发展地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各级物流园区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不仅对日本经济发挥了支持作用,使日本能够充当东亚经济的生产总值中枢,还优化了该地区的物流结构,繁荣和完善了市场体系,提高城市经济档次,并带动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税收。在欧洲物流园区的发展只有十几年,但是却极大促进了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而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尤其具有代表性。德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建设物流园区,规划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30-40个物流园区,如今己有20多个投入使用,其中不来梅港口物流配送中心占200万平方米,也是德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国外有关资料,1
5、998年德国物流市场总值近400亿美元,占全欧洲物流市场总值的28%o在1999年度的欧洲大物流服务供应商排名中,德国占近半数。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欧洲特色,即较为注重物流运作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与先进性,重视物流服务企业与接受服务的目标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较为注重系统效率。德国物流园区建设由联邦政府统一规划,由州政府负责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物流园区的场地向物流企业出租,承租企业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建设相应的库、场,配置相关的设施设备。德国政府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与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等统筹考虑,在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
6、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和日本一样,德国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各种信息化、自动化、电子化的设施和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物流园区的主导地位。(二)国内配送中心发展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
7、大量库存费用。另外,我国物流企业与物流组织的总体水平低,设备陈旧,损失率大、效率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瓶颈”,制约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配送明显滞后。商流与物流分割,严重影响了商品经营和规模效益。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迫切需要尽快加强建设具有信息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利用现代化的设施,但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只能从国情、地区情况、企业情况出发,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随着电子商务的
8、日益普及,中国的物流配送业一定会按照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发展。根据调查结果,我国现有的物流供给能力略大于我国目前的物流需求水平。该调查同时表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的3P1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流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多种指针来衡量,最简单的就是通过物流企业的人员数目来比较。我国3P1企业平均员工数量由2000年的248人上升到2008年的395人,平均企业规模扩大了147人。对3P1的认可程度集中体现在3P1的使用比例上。将物流服务全部委托给3P1的工业企业比例由2000年的16%上升到2008年的37%,上升了21个百分比。我国3P1企业的数量正逐年增长。进入我国的著名外资3P1有UPS、D
9、H1等,而国内的一些物资、商储企业纷纷表示要全面进军物流业。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据国内外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后,找出制约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具体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具体原因以及制约我国配送中心物流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我国配送中心发展的策略及思路。四、研究内容本课题要从物流的相关理论出发,论述现代物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配送中心的相关内涵,分析配送中心产生的理论基础,提出配送中心运作的耍点,对配送中心基本类型进行划分并且阐述。通过对配送中心发展现状的分析,要揭示我国配送中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需要学习的经验,探讨我国配送中心发展的根本和成功的关键点,再对配送中心的
10、经营战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本课题中会试着对我国发展配送中心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盘点,分析我国配送中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物流观念比较落后、物流人才缺乏、物流增值服务薄弱、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低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配送中心发展中问题的对策,如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同盟关系,实施人才战略等对策,以促进我国配送中心健康、快速地发展。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一)文献法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就是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课题的科学认识。从收集到的大量
11、文献中摄取有用的信息资料,对所获资料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类编排加工。帮助了解课题的意义和地位,了解此前别人已做了哪些工作,达到了什么水平,从别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获得启示,帮助自己开展研究,并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提供论据和支持,或者根据已被公认是正确的结论修正自己的认识。(-)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本报告是把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情况比较,对比其异同,以把握课题,探索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方向。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并提出
12、改进意见。(三)调研分析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所调查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本课题利用网上资源,对某些省市及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六、进度安排题目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时间计划完成内容第1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准备论文的调研(开题)报告。第2周1 .撰写毕业论文调研报告,于周
13、五前提交5000字的调研报告;2 .填写进度计划与考核表。第3周1搜集,翻译外文文献;2.继续搜集资料,准备毕业论文初稿。第4周1 .翻译外文文献;2 .撰写毕业论文初稿。第5周1.于周五前提交翻译好的外文文献(英文字符10000,汉字3000,提交的英文原文要能看出出处);2.撰写毕业论文初稿。第6周撰写毕业论文初稿,注意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内容结构安排合理,符合规范性要求,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第7周1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第8周1 .按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初稿;2 .撰写毕业论文二稿。第9周1 .按指导教师意见继续修改论文;2 .撰写第三稿毕业论文。第10周毕业论文定稿(12000字)
14、,并打印所有论文相关资料。第11周周一提交毕业论文完成稿的电子稿和打印稿,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第12周论文答辩。参考文献1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纪红任.物流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梁浩德.漫谈配送中心中.现代物流,2008,(23):53-564张铎.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J.中国市场,2008,(06):18-195张丹妮.浅析配送中心U1中国市场,2009,(02):117-1196陈荣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J.商业经济,2009,(6):39-417杨海平.论电子商务时代的书业物流J.情报科学,2009,(12):17-188周晓莉.连锁经
15、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J.商业研究,2008,(11):21-229林勋亮.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研究J.广东科技,2009,(11):131-13210范李平.配送中心发展新方向J.现代物流,2010,(20):53-5611甘红云.物流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现代物流,2008,(10):15-2012王家聚.基于重心法的配送中心选址研究及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2008,(10):18-1913X.U.Wei,Z.Songzheng,J.Weiyang.Researchonsystemstructureofregiona11ogisticsinformationp1atformJ.Journa1ofInformation,2008,(15):9-1214李云涛,朱道立.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8,(1):17-2115颜光华,朱健伟.外购还是自营一企业物流策略的选择J.中国物资流通,2009,(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