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
《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一、我市盐碱地开发利用基本情况我市历史上旱涝碱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德州地区共有盐碱地600余万亩。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是全省有名的后进地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成为当时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以中科院技术团队进驻禹城市改造盐碱地为标志,德州盐碱地开发利用掀开了新的一页。1966年,由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中央赴山东抗旱工作队,在当时禹城县以南北庄村为中心的13.9万亩重盐碱地区建立“禹城县旱涝综合治理试验区”,并于1975年列入国家科研计划。该试验区探索出了“以井保丰,引黄补源,挖沟排涝,平整土
2、地,种植绿肥、培肥改土,栽种林网,改革种植等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简称井、沟、平、肥、林、改)“,取得明显治理效果。1978年“禹城试验区井灌井排盐碱地综合治理”获全国大会奖,1980年“鲁北内陆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禹城试验区指出“这里取得的成就,对整个黄淮海平原开发,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从此,揭开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序幕。我市先后通过“井灌井排”“科学引黄灌溉”“鱼塘台田”等技术手段治理盐碱地,使土地盐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土地耕种收成大幅增加,副产品效益显现,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这一阶段是以禹城市(原禹城县
3、)、陵城区(原陵县)为代表,几十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盐碱地改造后主要用来种植小麦、玉米主粮以及棉花、蔬菜种植。截至20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330万亩,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240万亩,优质瓜菜生产基地90万亩,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在治理盐碱地取得成效后,我市将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重心放到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对改造投入较大或不适宜用之前方法进一步改造的零星散落盐碱地,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四节一网”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运用生态农业、农业系统工程等原理和方法在存留盐碱地上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最主要的是发展了特色种植、循环农业、规模养殖等效益高、见
4、效快的农业产业,这些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也正是这个时期,德州成为有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0余个,涵盖畜牧、蔬菜、果品、粮食等多种农产品品类的农业大市。二、我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和做法经过多年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我市盐碱地基本已经成为高标准农田,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现在只有庆云县、乐陵市的个别地方仍存在一定面积盐碱地。例如,庆云县由于临海的地理因素,土地含盐和PH较高,作物产量相对较低。各地在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做法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传统农业种养。以陵城区、禹城市、平原县等盐碱地改造较为成功的区域为代表,这些区域以种植主粮、蔬菜等为主,适合各种作物种植生长。(二)发挥生态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州市 黄河 三角洲 盐碱地 综合开发 利用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