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音乐与初唐宫廷诗的艺术建构.docx
《南方音乐与初唐宫廷诗的艺术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音乐与初唐宫廷诗的艺术建构.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南方音乐与初唐宫廷诗的艺术建构在经典文学史中,对初唐诗的论述多集中于王杨卢骆等“在野”诗人身上,将其作为此阶段诗歌成就的代表。事实上,宫廷诗不仅是初唐诗坛的主流,亦是连接六朝与盛唐的桥梁,深刻影响着唐诗的发展。学界公认,初唐宫廷诗中南朝风气极重,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有清晰阐述。太宗是初唐文学活动的倡导者,他深谙“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之道,为秦王时即开文学馆,登极后又立弘文馆,聚拢精英文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环,以太宗为首的宫廷诗人组成了一个活跃的创作圈子,引领诗坛风气。宴集向是聚合文人的重要方式,亦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场域。初唐宫廷宴集诗创作频密,这些诗歌中有相当多音乐活动的写实性描
2、述,如太宗三层阁上置音声:“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杜正伦玄武门侍宴:“开轩临禁篥,藉野列芳筵。参差歌管朋,容裔羽旗悬。”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知,初唐宫廷宴会伴随歌舞表演,乃是一种常态。唐初宫廷乐的来源,旧唐书记载明确,沿袭自隋建立的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九部乐中,来自南陈、用吴楚之音的清乐尤受重视。隋文帝已承认其为“华夏正声”,专置清商署以掌之。唐初君主接收了陈、隋的宫廷音乐系统,也沿袭了相似的音乐品味。前朝覆亡的惨痛教训值得警惕,太宗也采取了一系列正礼乐的举措,声明“古典之废于今者,咸择善而修复。郑声之乱于雅者,并随违
3、而矫正“。不过这更多是一种修明政治的姿态展示,李世民认为“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这种通达与开明营造了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作为前朝旧乐的清商乐能够继续流行。清商乐的流行有许多佐证。新唐书言尉迟敬德晚岁”奏清商乐,自奉养甚厚”,敬德乃北人武夫,却惯以清商乐自娱,可见其风靡。初唐咏物诗大盛,当中多有咏琴、咏笙、咏瑟之作,而琴、笙、瑟正是清商乐的标志性乐器。又方言演唱是许多地方乐种的特征,无独有偶,当时活跃度最高的几位诗人都具有吴语方言背景:虞世南为越州余姚人,褚亮为杭州钱塘人,许敬宗为杭州新城人,此实非偶然。可以明确,来自中国南方的清商乐,在初唐宫廷宴集用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清商乐的典
4、型审美特征是“哀隋书提到,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鹉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男女唱和,其音甚哀”。同书又记隋炀帝令乐正白明达造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等新声,“掩抑摧藏,哀音断绝”。这说明清乐的代表性风格“哀”,已经渗透入宫廷文化圈,人们对这一审美特征已形成了广泛认同与普遍爱尚。在唐代,以诗入乐是极为常见的现象。音乐欣赏与诗歌的创作、品析是在相同场合,同一群体中进行的。唐诗纪事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中宗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上官婉儿奉命选择一首为新翻御制曲,而沈俭期、宋之问之诗“工力悉敌”,经权衡,终选中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湖应制,并点评了二诗优劣,申明选择的缘由。这正是初唐宫廷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方 音乐 初唐 宫廷 艺术 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