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人论兵风尚与社会影响.docx
《南宋文人论兵风尚与社会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文人论兵风尚与社会影响.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南宋文人论兵风尚与社会影响【读史札记】关注政治军事问题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宋代特别是南宋,众多士人热衷关注军事问题,纷纷谈兵论武,乃至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则是中国历史上颇为罕见的。南宋文人论兵以一种群体意识的形态盛行于社会,是一种具有明显军事特征的文化现象。作为知识传播主体的士大夫群体,本身在社会中居于强势地位,因而其论兵风尚必然会对当时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影响国家军政决策宋代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显赫,在政坛上非常活跃,对讨论国家军政问题充满热情。如名臣范仲淹有言:“儒者报国,以言为先。”(范文正公集卷一七让观察使第一表)此种现象大致出现于北宋中期,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包括“崇文抑武”的国策及其
2、社会氛围、儒学的新发展和科举考试的新变化,以及严重的边患危机和宋廷对军事研究的倡导等息息相关。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尽管统治疆域大为缩减,但军事形势更加严峻,文人论兵风气也持续高涨。宋高宗统治前十五年以及宋孝宗在位前后,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次文人论兵热潮。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常言兵计”,一时“天下多奇言,而言兵为尤奇”,以至出现“奇言漫衍于天下,而天下反皆以奇为常”(叶适:水心别集卷四兵权下)的情况。文人论兵盛行对南宋朝廷各项军政决策产生了明显影响。南宋前期,宋高宗对于军制的整顿,甚至政治中心的确定、对金和战的抉择等,都与当时文人论兵的重要议题相关联。高宗收诸大将兵权,在决策之前,朝野士大夫即曾
3、有多次进言。士大夫们所显示的立场,无疑也成为宋廷决策收兵权的一种催化剂。孝宗与宁宗朝对金北伐、理宗朝联蒙灭金及收复三京等军事决策,无不与众多文臣士子筹谋、鼓动形成的政治舆论关系密切。南宋后期,两淮、京湖与四川地区构建的山城防御体系,也是在一些文臣对金蒙战争深入思考并积极建言的情况下形成的。文人论兵盛行也对南宋一些文士出任帅臣统军御敌起到促进作用。士大夫谈兵论道,勇于任事,往往被朝廷视为知兵之人,非常时期即被派往前线统军抗敌。陈规在高宗前期以文臣任职地方,适逢战事,即勇敢抗敌,“以文儒之臣有声镇守”(宋史卷三七七)。孝宗朝叶适、虞允文等人,皆以知兵著名,且直接参与军事指挥。南宋中期以降,文臣统军
4、已属常见,涌现出多位以治军御敌而著名的文臣。比如“以社稷臣为诗书师”(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O代董侍郎回京湖赵制置方)的赵方,不仅自己军事成就卓著,而且影响了众多下属、子弟。“部曲如扈再兴、孟宗政,后皆为名将“。赵方之子范、葵,孟宗政子玦,”后皆以功名自见,不愧其父,有足称者”(宋史卷四。四)。李曾伯长期在边鄙任职,颇有方略,“与贾似道俱为闽师,边境之事,知无不言”(宋史卷四二。李曾伯传)。权相贾似道亦非全无军事才能,在鄂州之战中就曾表现颇佳,甚至让忽必烈感慨:“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晚宋文臣统兵如曹友闻、彭大雅、余玲、徐敏子、王登等,可谓“儒以时文名,而捐躯报国,
5、不畏锋锚斧钺,能使武夫心服,为国家延数十年之命者”(谢杨得:叠山集卷六程汉翁诗序)。还有理宗朝以军功入相的史嵩之,度宗朝的李庭芝、文天祥等,皆是进士出身。可以说,南宋末期的统兵文臣对宋朝政权的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文人论兵也明显表现出一些消极影响。一方面,土大夫们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在现实中往往体现为对一己理念顽固坚持。文人不满现实,交相议论,反复论争,难免夹携个人意气。孝宗有志恢复,但臣僚却不济事,“故其出师,才遇少血刃,满朝争论其非”(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孝宗恢复)。朱熹批评说:“秀才好立虚论事,朝廷才做一事,阕阕地阕过了,事又只休。(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本朝一)时人论李纲“学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宋 文人 风尚 社会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