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大同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
《华严寺大同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严寺大同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华严寺大同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著名的大同华严寺,殿宇恢宏,塑像庄严,为历代香火繁盛四方善众云集之地。它历经千年,几度兴衰,仍保持了较大规模和旺盛的香火。其变化沿革,一方面反映了大同地方兴衰的历史变化,一方面也见证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一、大同华严寺概述大同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古城内西南隅,清远街南侧,是一座坐西向东、殿宇巍峨、气势恢宏的辽代皇家佛教寺院,距今已有980余年的历史,依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寺内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6万平方米。大雄宝殿居国内古代寺庙殿宇单体体量之首,薄伽教藏殿是寺内最
2、早的建筑,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内雕塑、木构,均为辽代原创,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华严寺是由辽代皇室投资,在旧寺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并在辽清宁八年(1062年)扩建并命名为华严寺。辽金时期,纷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无法在现实中求得一片安宁乐土,在客观上为宗教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辽代统治者笃信佛教,王室贵族常出资兴建佛教寺院,佞佛、崇佛举世闻名。当时最发达的佛学是“华严”,华严寺的扩建命名自然水到渠成。后来“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金代依旧址重建。明宣德、景泰年间又大事重修,补塑佛像,明中叶以后上下两寺各开山门,于是有了上、下华严寺之说。清康熙初年再次对被战火
3、损毁的寺院进行修补,但风光难现。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依据寺内“金碑”记载,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如今已是大同古城内的一颗散发着古韵的明珠。事实上,早在1961年华严寺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的宗教地位也不可小觑,在辽代时就是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的场所,历史上也一直作为重要道场被使用,到了1983年华严寺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此外,华严寺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辽代的皇家寺庙,大同华严寺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
4、、平茶、藻井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可谓享誉天下。薄伽教藏殿中的“天宫楼阁”独具匠心,气势恢弘,梁思成先生赞誉其为“海内之孤品二、华严寺与民族融合大同华严寺作为辽金时期重要的佛教建筑,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华严寺的主要建筑虽在辽朝建成,但每逢战火后都会进行补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在这个建筑群中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更不必说,华严寺本身就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可以称得上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它的建筑构造、塑像造型、独特的大殿装饰等等都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体现。华严寺中最明显的具有民族融合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建筑本身。华严寺的大部分建筑都在辽代建成,辽代是契丹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严 大同 民族文化 融合 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