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工业碳达峰路径思考.docx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工业碳达峰路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工业碳达峰路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产业,馨背景下的中国工业雌峰8瞄思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加剧,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第一的发展中国家一中国近年来的碳排放总量变动情况和碳减排决策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在2017年巴黎协定中,中国政府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碳减排目标,承诺到2030年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60%65%。在2023年3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中国加快实现碳减排的决心,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中国的产业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类产业面临低碳转型,也将给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
2、业等绿色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形成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碳规制与成本驱动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将面临新1轮的以碳转移为主导的产业空间转移局面,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转出与承接两地及其周边地区1双碳1目标实施。根据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其空间分布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变动:产业转入的集聚效应有助于促进承接地要素流入与技术创新,为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发展1;但可能同时导致“污染避难所现象或碳泄漏效应2,从而对当地生态系统形成威胁。而高能耗类产业的迁出,虽然从根源上降低了当地生产侧碳排放规模,但由于产业关联所导致的上下游产业一并迁移,会引起当地原有产业结构
3、和要素结构的改变,使得转出地效率也并未因该类产业规模减少而得以增长3-4。基于上述产业转移影响空间碳排放动态演化的复杂情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厘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碳转移机理,并探寻量化其规模变动和影响的适宜方法,有助于区域碳减排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和把控,提升时地区碳排放水平的动态调节能力;同时,借助推进碳排放、碳中和的契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将有助于驱动中国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工一、产业转移及其环境效应评估产业转移是一定时期内由于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消长替换而导致的产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结果,是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的重构5-6o产业转移理论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衍生而来。1EWIS7从劳动力成本角
4、度分析了工业化时期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认为由于工业类产业高速增长导致的劳动力需求上升,引致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分工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产业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坨理分布格局演化的影响,认为规模经济诱发的集聚驱使了产业空间区位的优化调整8;区位理论论述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的区位选择受运输条件、地价区位因子的影响;而新经济地理学则运用两区域模型解释了贸易自由度对企业转移行为的影响9。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因,揭示了各类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变动决策的驱动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相继衍生出了用以描述产业结构、组织和关联的理论机理,进一步完善了产业转移理论体系。其
5、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雁型模式理论(FIyingGeesePattem)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1Jet1ifeCyc1eTheory)o前者主要立足于财产业转入地的观察与分析,指发达国家或地区符产业以雁阵”次序依次传递给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该理论雏形最早由AKAMATSU10提出,即“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产业演变模式:后由KoJ1MA11运用比较成本理论阐述了其发生机理并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劣势产业应优先转移,且转移次序为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观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VERNoN12提出,主要立足于对产业转出地的观察与分析,认为技术创新能力
6、、规模效应和信息效率等因素的缺乏是导致产业区位选择变动的原因。除上逑理论外,梯度转移理论在近些年常被用于解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因,以及某一国家内部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空间演化规律。该理论衍生于产业经济相关理论,结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思路,认为产业转移由区域性梯度差异所导致13-14针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中国承接国际性产业转移为背景,分析海外企业或资本转入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中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为背景,探讨产业转移导致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环境的水平变动。在量化测算上,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投入产出法、指数分析法、偏离
7、份额法以及变量替代法(见表1)。由于各类方法均存在利弊,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学者往往根据研究目标和侧重点来进行选取。目前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方法为指数分析法和变量替代法,其具有数据可得性高的特点,但由于变量选取过程具有一定主观性且存在数据替代偏差,使得到的估计值在反映产业转移真实情况上存在一定误差。表1产业转移相关研究思路与方法二、产业转移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结合环境经济学相关柢念分析其对碳排放指标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特征,得出产业转移过程导致的碳转移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成本驱动效应和波特外部性效应作用于转出地和承接地,继而形成区域性影响。(1)规模效应。当发生产业转入,承接地具有相
8、似属性的企业不断集聚且达到一定规模时,这种区域性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见图1)。产业集聚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位于周边地区的上下游企业和生产要素流入,使得集科规模持续不断壮大;而扩大后的产业体系又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企业和要素的流入,由此产生本地市场放大效应29,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消费能力提升。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可知,在规模效应驱动下,承接地企业边际成本将会降低且产生溢出效应,带动提升该地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相反,当集聚过度或规模超过承接地最大污染承载能力时,集聚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则会导致拥挤效应,要素收入不再随经济增长而无限制增加。集聚密度增加导致的生活成本上升会抵消一部分由产业集聚所产生的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转移 背景 中国 工业 碳达峰 路径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