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范文正公【注工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感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缭。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
2、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藐双薮:莪薪展藏薪省装之义,遗其子而已。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土,縻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材料二: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药面;住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土,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仲淹以
3、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注】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意为都,与兰亭集序“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B.活,使动用法,与鸿门宴“项伯杀人
4、,臣活之”中的“活”意思相同。C.沃,浇,灌,与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沃”意思相同。D.食,意为食物,与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的时候,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可他们族里的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D.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祭祀他。13 .把材
5、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译文:(2)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译文:14 .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答案】10. AEG11. D12. D13. (1)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做官的人则停止供给。(2)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14.乐于施舍、周济族人;自甘清贫,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不怕艰苦;治理国家,崇尚忠厚。【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既殁”是“公”的谓语,句子结构完整
6、,“既殁”后断开,即A处;“后世子孙修其业”中,“后世子孙”是主语,“修”是谓语,“其业”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即E处;“承其志”与“修其业”结构一致,承前省主语“后世子孙”,在“其志”后断开,即G处。故在AEG三处断句。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都予以帮助。/年轻的年长的都聚在一起。B.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救活,养活。句意: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项伯杀人,我让他活了下来。C.正确。句意:就用冷水浇脸。/仆人给我灌下热水。D.错误。名词,食物;动词,给吃,喂养。句意:有时无东西吃。/喂养它
7、不能让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故选D0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错误,由原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可知,应是“范仲淹活着的时候,邠、庆二州百姓及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故选D。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俟”,等待;“与”,供给;“仕”,出仕做官。(2) “知”,掌管;“闻”,听说;“召”,召请。1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乐于施舍、周济族人;由原文“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可知,自甘清贫,生活俭
8、朴;由原文“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可知,勤奋好学,不怕艰苦;由原文“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参考译文】材料一:范文正公,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一千亩良田,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
9、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当初,范公还未尊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儿子也没有钱
10、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黑了。唉!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来的人,他们宅第雄伟、车驾华丽、歌妓众多、妻儿富有,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充裕、享用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材料二:范仲淹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洗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
11、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范仲淹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与,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15 .A16.寓情于景。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山”“潮”“月等,刘翰的石头城中有“草”“江”“月”等,寓情于景。今昔对比。两首诗都写出了石头城今日之荒凉,也都暗含了昔日之繁华,形成今昔对比。动静结合。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山”为静,“打”“过”为动,刘翰的石头城中“芳草”“明月”等为静,“雁声”为动,动静结合。(答“视听结合”亦可)虚实结合。两首诗都实写石头城今日之荒凉,也都虚写(暗含)昔日之繁华,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借古伤(讽)今。两首诗重在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是借古讽今,隐含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