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地貌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唯点内裒: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胡口发育的影响本章内: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2、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一一内力和外力。1 .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2 .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3、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地表。它能破坏高地形成侵蚀地貌,也可在洼地堆积形成堆积地貌。3 .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
4、、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H)内外力作用时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三、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有关地貌学知识反映在我国的一些古典文献中,如禹贡、火令我、螃溪笔谈、徐霞客游主
5、记等。(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地貌学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此期在地貌学理论上贡献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人物是美国学者W.M.戴维斯和德国学者W.彭克他们是当代地貌学的奠基人。1侵蚀循环学说侵蚀循环学说是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的关于地形发育的主要理论。他认为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一一构造、时间和营力,地貌的演化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地貌演化过程的实质。他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把地理循环分为“风蚀循环”、“冰蚀循环”、“水蚀循环”、“海蚀循环”等。而在每种循环中,又把地貌的发育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一个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的青年期,一个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的壮年期,起
6、伏微弱而时间无限长的老年期。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不足之处是,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循环模式,而是旋退性的;同时,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其次,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该学说与戴维斯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研究地貌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
7、动的性质。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他把内外力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界常见的ft坡形态联系起来,但没有考虑气候、岩性等对ft坡形态的影响。()地貌学的现状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 .分支地貌学科发展较快。3 .与相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4 .研究手段和方法提高很快。四、地貌学的实践意义(一)农业生产方面(二)工程建设方面(三)矿产普查方面第二章构造地貌本章重点、唯点,内参:1 .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地貌成因之分析2 .海底构造地貌类型3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4 .不同构造型式的地貌特征本幸内家: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8、。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全球构造地貌一一大陆和洋底。大地构造地貌一一如大陆上的褶皱ft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地质构造地貌一一指由断裂、褶皱和火ft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和火ft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水准面的形状)。二、大陆与洋底洋底一一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大陆一一大陆地
9、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ft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大陆边缘一一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期求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特点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1 .构造活动带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ft脉带洋脊裂谷带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ft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
10、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2 .相对稳定区在构造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区域。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不强,很少有新生代火ft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二)成因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一一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部分。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上述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这些边界地貌反映了两侧板块性质与活动的特点。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的汇聚,喜马拉雅ft突出反
11、映了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板块的分离与汇聚运动是以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为基础的。整个地壳和上地慢组成的岩石圈板块是随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而运动。由于对流运动在大洋中脊轴部上涌,使二侧板块发生平移分离运动,而在对流下沉区则发生板块汇聚和碰撞,以致形成三种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不同的构造和地貌特征。第二节海底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洋脊)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ft脉,全长约80000公里。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不连续的段落。洋
12、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动带,是新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质上涌时,洋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部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岩溢流、火ft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成的原始地形。(二)大洋盆地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貌类型有:I,海岭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其成因类型有火ft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2 .深
13、诲平原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又称海盆。平均水深50006000米,其原始状态为大约300米起伏的丘陵地形,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速率较慢,约0.2厘米/千年。3 .海沟海沟在构造上是岩石圈板块相撞的产物。洋底一侧的洋壳以一定角度向大陆边缘一侧陆壳下面俯冲,在俯冲带位置上形成了海沟。与岛弧伴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水深在03KM。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两部分。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稳定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故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14、。在其复杂的断块构造的基底上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的外侧至大洋盆地为大陆坡。此类大陆边缘基本上无火ft活动,也极少有地震活动,反映了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当平静的特点。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种稳定大陆边缘过去是大陆裂谷两侧的陆壳。早期它作为板块边界具有强烈构造活动特征。后期则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中部形成大洋盆地,其两例接受来自陆地的大量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二)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故又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整个大陆边缘由海沟与岛弧或边缘ft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世界上6070%的活火ft以及绝大部分深源地震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15、,同时还有频繁的中、浅源地震。靠大洋一侧震源深度较浅,靠大陆一侧较深。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遇到大陆板块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ft脉成岛链。根据活动大陆边缘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二类:1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由海沟与边缘ft脉组成,大陆架非常狭窄。2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自海向陆依次出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第三节陆地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 .新生代褶破山带新生代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形成的。这里构造活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些地段还有近期的火ft活动。2 .大陆裂谷带陆壳受拉张作用正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地震显著,裂谷低地有火ft喷发与熔岩溢流活动,它与洋脊裂谷相同,都处在地球内部物质对流上涌的张裂地带上。大陆裂谷的存在预示着新洋壳和新大洋盆地的生长。(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 .褶玻块新山脉2 .新块山与新陷谷(H)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