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概念”统筹单元整体教学一致性--以人教版“面积”单元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核心概念”统筹单元整体教学一致性--以人教版“面积”单元为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元为例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要找到单元知识概念背后的“核心概念”,以此统筹单元内容的一致性,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多数教师虽已认识到“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通过“核心概念”理清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仍有困难。本文以人教版三下册面积单元为例,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2023年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为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通过解读教材,可知面积由“4节8道例题”构成:面积和面积单位(例1、例2、例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例4、例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例6、例7);解决问题(例8)
2、。关于面积的教学,2023年版课标提出明确的学业要求: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关于量感,2023年版课标明指明其主要表现有“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quantity)”与测量活动有关,是现实世界一个最普遍、最基本的属性(史宁中,2023)O为凸显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从测量活动出发,将面积的测量属性与本质作为面积单元的“核心概念”
3、,统筹单元整体教学的一致性。一、以“核心概念”凸显主题一致性什么是主题?2023年版课标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整合了“七主题”,这是主题的宏观形式。“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表述方法,那么这个课程性质可以缩略为“研究对象+”。从这个角度看,主题即是教学内容的“研究对象+”。教师要坚持主题整合原则,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将主题表述为
4、“研究对象+”;理念上强调核心素养,将研究对象概念的教学与性质、运算、关系的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史宁中,2023)。在此基础上,单元有“单元主题”,这是主题的中观形式;课时有“课时主题”,这是主题的微观形式。教师在确定主题时,要把“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不断细化,使主题成为单元教学的目标、活动设计的依据。以测量活动统领的面积单元教学,教师应从量感的培养出发,关注学生相应的行为表现与能力发展。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将该单元主题细化为“图形的面积测量”,以“测量”贯穿始终,确保各课时目标与主线任务的连贯与统一。教师可参考教材编排的学习内容,将
5、本单元划分为6个课时(见表一):前两个课时主要完成“找单位”的工作,其对应的是量感行为表现1“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其余课时主要完成“用单位去度量”“得到一个量”的工作,其对应的是量感行为表现2“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和表现3“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表1面积单元的课时主题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时主曷整合ea形认识面积及其单位认识面积单位的工具性面积和面积单位例鼠例2例3精确度最长、正方形面积用-自制单位估利而积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例4.例5晶子度最建立单位间的进军关系面积
6、单位间的进军.例6、7选择合适单位度是实际面积第决问题.人二、以“核心概念”明确目标与过程在“核心概念”统摄下,教师要实现各课时的教学在不同方面落实同一单元主题目标,就要基于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展开全面分析。1 .基于教学活动,在“测量“中理解面积要度量一个量,可以像“用勺子一次次地舀空装满水的容器那样,用一个单位去量那个量”(弗赖登塔尔,1995)O这个测量的过程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找单位,二是用单位去度量,三是得到一个“量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这三项工作可以各有侧重,具体到面积的测量,主要包括四种活动形式。一是“叠合”,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叠合”是最初始的面积测量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叠合”初步
7、确立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单位的本质含义。教材例1的编写,意在让学生通过“叠合法”观察、比较下列几组物体或图形的表面大小:黑板面S1和国旗的表面S2,因为a1a2,b1b2,所以S1S2;门的表面S1和门窗的表面S2,因为a1=a2,b1b2,所以S1S2;课桌甲的表面S1和课桌乙的表面S2,因为a1=a2,b1=b2,所以S1=S2(a、b分指代这些长方形图形的长和宽)。史宁中教授认为,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是人的先天本能,是不用教的数学,因此,学生可以直观地获得其大小关系和相等关系。但要如何验证观察结果呢?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其实是“叠合”),叠合一次,有“多余”的那个面其面积就大
8、;没有“多余”的则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多次叠合,大的图形正好包含多个“小单位”图形,此时,学生对“单位”相同就有本能的认识。二是度量,精确求一个面的大小。求某个面的面积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单位”图形度量,再数出单位的个数,从这个意义上看,“方格纸”可以说是面积的度量工具;二是用公式求出图形的面积,它被认为是求面积的最常用方法,事实上,倘若公式没赋予“测量”的含义,那么“S=ab”可能仅仅是一个代数式,“5米X3米=15平方米”也不可理解。因此,用“单位”图形度量是求面积的最本质方法,度量时,需要根据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图形。虽然面积是对二维空间的度量,用“单位”图形度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
9、度,但学生只有经历具身操作,才能对面积的度量活动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里的“单位”图形必须是面积度量的工具性的标准图形,即国际通用单位的图形;只有矩形才可能被“单位”图形量尽。精确度量是最基本的面积测量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实测”建立面积的度量模型,方可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三是估测,创设“非标准”单位求一个面的大小。在实际的测量中,往往可能没有现成的标准化测量工具,使用国际通用单位进行测量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时,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物品作为“非标准”测量单位,如A4纸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自己的“步长”等等。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量得的“量”不太精确,因此,数学上称之为“估测”。估
10、测是重要的面积测量活动,进行估测后,学生就亲身经历了上述测量的“三项工作”。这对学生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的培养,以及于积累更多的测量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建立相等关系,多样化求一个面的大小。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中有三个核心知识点:一是“量”的相等关系,二是“数”的大小关系,三是图形的全等关系。建立单位间的进率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累加法,通常在学习整数时使用,此阶段学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细分法,通常在学习分数、小数时使用,三年级学生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Idm2=100cm2,先有1个Idm2的正方形而后有100个1cm2的小方格,这是一种细分的思维方式,显然地,用后一种方式是不利于本单元教学的
11、。从另一个角度说,把100个1cm2的小方格排一行成为一个长方形,这时1dm2和100cm2之间并不存在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原因是它违反了面积公理的正则性条件。基于此,教材在“解决问题”中设置了“客厅地面铺地砖”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用Idm2、Im2、“1块地砖”三个不同的单位度量客厅的面积,结果是“数(作南动词)的数”不同(18、1800,200),但“数(作南动词)的量”是相等的(18m2=1800dm2=200块地砖密铺的面积)。这一学习过程能丰富学生的测量经历,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综上,教师立足知识本源,以“理解不同的面积测量方式”为明线,就能用核心概念“测量”将面积单元6课时的教学内
12、容有机串联起来。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反复的测量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度量本质与度量方法(三项工作),理解面积公式和面积的进率,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应从从测量的过程去寻找突破口,方可实现量感与抽象思维的进阶发展。2 .基于测量行为,理解度量本质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建构时,教师还要注重“关键课”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深刻领会单元主题目标价值与内涵。用公式求图形的面积在面积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教材例4呈现用面积是1cm2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情境,探索计算长方形面积。但拼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拼摆的长方形并不是被测对象,或者说,拼摆的长方形不是度量的“研究对象”。这样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等
13、同于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无法形成意义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测量行为角度,来探索并构建面积的计算公式。一是用“单位”图形进行测量。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测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面积单位的标准图形对其进行重复“叠合”,“数单位个数”就得到面积的“量”。例如,一个长方形长5cm、宽3cm,测得15个ICm2,它的面积就是15Cm2。如何在5cm、3cm与15cm2之间赋予面积测量的含义?经过“叠合”得至IJ15个1cm2,这些“方格”在测量上的含义是等价的,为了得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把“单位个数”进行分类,即每5个1cm2为一类,共有3类,用加法表征是15=5+5
14、+5,用乘法表征是15=53o其中每行5个1cm2,正好与长边的长度相对应;共有3行,正好与宽边的长度相对应。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二是用“尺子”进行线性测量。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大小,我们称之直接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方格纸”,其测量行为是连续的、一致的;用长度单位测量图形的长和宽,再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大小,我们则称之线性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尺子”,其测量行为是有间断的、分步的。学生测量出长边的长度,就应该想象出对应的是每行有几个面积单位;测量出宽边的长度,就应该想象出对应的是面积单位有几行。能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三是用“单位”标准图进行测量。对于“单位”,若仅
15、有数学规定(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其认知处于概念水平;若再加之直观事物形成表象,其认知处于感性认识水平。但是,教学的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用“单位”图形度量。因此,教师要把“单位”图形加以标准化,把“单位”图形制作出如“尺子”那样的实物,如“方格纸”(即“网格坐标计算纸”)。有了“方格纸”这样的面积测量工具,学生数出“方格纸”上面积的数量,使得面积测量与长度测量具有一致性;面积的测量,或者在面积单位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得到每行的个数与长边的长度相对应、行数与宽边的长度相对应;或者在线性测量的基础上,得到长边的长度与每行的个数相对应、宽边的长度与行数相对应。由于每行个数与长、行数与宽总是分别存在着其必然联系,面积计算公式就被赋予度量的含义,体现了其实质是借助“长度”度量而想象与表达“面积”度量的过程。综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既要反映用“单位”标准图形的直接测量,又要反映用“尺子”线性的间接测量;运用公式时,则强调对这两种测量行为的对位思考,赋予测量意义。如此,教师能从单元的重点内容继续深化“核心概念”,促使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加深理解面积的度量意义,通过运用模型形成度量面积的一般性方法。以此构建起来的单元整体教学,不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整合,而是通过提示内在本质,从一致性的角度促进学生学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