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言文行远,后世楷模一一论语中的修辞美学科语文学段:高中第四学段年级高二教材书名: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F1期:2006年10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章句,理解论语中比喻、排比、对偶等典型修辞手法,赏析语言之美。2、学习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教学重点:结合章句内容,理解论语中几种典型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赏析语言之美。教学难点:结合章句内容的理解,欣赏并学习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修辞艺术。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一、新课导入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不仅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
2、等内容,而且还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极具修辞美,至今仍然有重要的欣赏价值和借鉴意义。提示和启发同学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欣赏和研究论语。二、介绍孔子主要的言语修辞思想孔子很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认为“辞达而己矣”、“巧言乱德”(卫灵公),主张言辞必须通达,必须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反对花言巧语,言辞浮夸,且要求根据具体的场合,看准言说的对象,有针对性地措辞言表。比如在乡党中有这样的描写:“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闿闵如也。君在,儆躇如也,与与如也O”孔子在乡亲们中间,非常恭顺,像是不会说话似的。但他在宗庙里、
3、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谈,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在上朝时,(在君主到来之前,)同下大夫说话,显得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便现得正直而恭敬。国君到来后,表现得恭敬而心中不安,但仪态适中。这就形象地描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呈现不同的说话形态。然而他又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主张言辞要有一定的文采,把自己的话说得好点,说得有文采些,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里的文采从一定程度上看就体现在修辞上。掌握孔子基本的言语思想,尤其是理解他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为后面欣赏和分析修辞美做铺垫。三、结合具体章句,分析该章句所用的典型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一、比喻这是基于人
4、们在心里联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修辞方法。它抓住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阐释、描绘另一相关事物,使之交相辉映,混为一体,从而产生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启人思考等效果。常见有明喻、借喻和暗喻三种。(一)明喻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结合具体章句,引导学生鉴赏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同时通过修辞效果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章句的意思。结合具体章句思考:1、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有何表达面对滔滔不绝、滚滚东去的河水,孔子即景抒情,触发联想,感慨世间的一切,都会像这一泻千里的河水一样,流去后就永不返回了!他以河水作喻体,以逝去的东西为本
5、体,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或为欢乐的时光、或为人生的青春、或为美好的亲情友情、或为当年的雄心壮志、或为昔日的亲朋好友这一声感叹中,蕴含了孔子多少对人生历经的追忆啊!这里正是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充分利用眼前事物(河水)的特点,寓情于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启迪,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卷,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面对为学或做事中意志薄弱、半途而废者,孔子以造山平地作比喻,强调如果自己坚持,自觉努力,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干就成,反之如果不坚持,心无定力,三心二意,不干就不成。这种说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极具说服力。不仅孔子在说话的时候经常
6、用比喻修辞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而且其弟子也常常这样表达,子贡就很具有代表性。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有些人即使有缺点,也丝毫不损他的光辉形象,所谓“瑕不掩瑜”是也,子贡眼中的君子(孔子)就是这样。他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月蚀日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看,这句话说的多么形象啊,把君子的过失比喻成日食月食,像日月都有被遮挡的时候,但并不因为被遮挡就掩饰了它们的光辉,黑暗只是暂时的,光明才是永恒的。君子也有过失,可他光明磊落,不加掩饰,人人可见;改正错误,堂堂正正,不
7、扭扭捏捏,人人仰望。这样通过日月作比,就丰富了君子高大光辉的形象,使得人们对改过的君子更加仰望爱戴。这难道不是比喻产生的艺术魅力效果。具体分析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排比、对偶、反复、层递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吗?(二)暗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当季康子向孔子讨教为政的经验时,孔子先是用反问句否定了他想通过杀戮无道的坏人,最后强制百姓走上正道的办法,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子欲善而民善矣”,强调统治者搞好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此来引导和规劝百姓从善。最后孔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人教版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中的 修辞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