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言文行远,后世楷模一一论语中的修辞美学科语文学段:高中第四学段年级高二教材书名: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F1期:2006年10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章句,理解论语中比喻、排比、对偶等典型修辞手法,赏析语言之美。2、学习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教学重点:结合章句内容,理解论语中几种典型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赏析语言之美。教学难点:结合章句内容的理解,欣赏并学习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修辞艺术。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一、新课导入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不仅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
2、等内容,而且还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极具修辞美,至今仍然有重要的欣赏价值和借鉴意义。提示和启发同学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欣赏和研究论语。二、介绍孔子主要的言语修辞思想孔子很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认为“辞达而己矣”、“巧言乱德”(卫灵公),主张言辞必须通达,必须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反对花言巧语,言辞浮夸,且要求根据具体的场合,看准言说的对象,有针对性地措辞言表。比如在乡党中有这样的描写:“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闿闵如也。君在,儆躇如也,与与如也O”孔子在乡亲们中间,非常恭顺,像是不会说话似的。但他在宗庙里、
3、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谈,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在上朝时,(在君主到来之前,)同下大夫说话,显得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便现得正直而恭敬。国君到来后,表现得恭敬而心中不安,但仪态适中。这就形象地描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呈现不同的说话形态。然而他又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主张言辞要有一定的文采,把自己的话说得好点,说得有文采些,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里的文采从一定程度上看就体现在修辞上。掌握孔子基本的言语思想,尤其是理解他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为后面欣赏和分析修辞美做铺垫。三、结合具体章句,分析该章句所用的典型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一、比喻这是基于人
4、们在心里联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修辞方法。它抓住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阐释、描绘另一相关事物,使之交相辉映,混为一体,从而产生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启人思考等效果。常见有明喻、借喻和暗喻三种。(一)明喻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结合具体章句,引导学生鉴赏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同时通过修辞效果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章句的意思。结合具体章句思考:1、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有何表达面对滔滔不绝、滚滚东去的河水,孔子即景抒情,触发联想,感慨世间的一切,都会像这一泻千里的河水一样,流去后就永不返回了!他以河水作喻体,以逝去的东西为本
5、体,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或为欢乐的时光、或为人生的青春、或为美好的亲情友情、或为当年的雄心壮志、或为昔日的亲朋好友这一声感叹中,蕴含了孔子多少对人生历经的追忆啊!这里正是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充分利用眼前事物(河水)的特点,寓情于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启迪,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卷,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面对为学或做事中意志薄弱、半途而废者,孔子以造山平地作比喻,强调如果自己坚持,自觉努力,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干就成,反之如果不坚持,心无定力,三心二意,不干就不成。这种说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极具说服力。不仅孔子在说话的时候经常
6、用比喻修辞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而且其弟子也常常这样表达,子贡就很具有代表性。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有些人即使有缺点,也丝毫不损他的光辉形象,所谓“瑕不掩瑜”是也,子贡眼中的君子(孔子)就是这样。他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月蚀日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看,这句话说的多么形象啊,把君子的过失比喻成日食月食,像日月都有被遮挡的时候,但并不因为被遮挡就掩饰了它们的光辉,黑暗只是暂时的,光明才是永恒的。君子也有过失,可他光明磊落,不加掩饰,人人可见;改正错误,堂堂正正,不
7、扭扭捏捏,人人仰望。这样通过日月作比,就丰富了君子高大光辉的形象,使得人们对改过的君子更加仰望爱戴。这难道不是比喻产生的艺术魅力效果。具体分析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排比、对偶、反复、层递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吗?(二)暗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当季康子向孔子讨教为政的经验时,孔子先是用反问句否定了他想通过杀戮无道的坏人,最后强制百姓走上正道的办法,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子欲善而民善矣”,强调统治者搞好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此来引导和规劝百姓从善。最后孔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
8、,把领导者的品德修养比喻成风,普通百姓的品德修养比喻成草,风一吹,草必定顺风而偏倒。看,孔子用生活中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作比,给听者以这样的画面:一阵风过,成片成片的深草都会顺风向而扑倒,这是多么盛大而让人惬意的场景。这就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领导者做好道德修养在为政中的重要作用,通俗易懂,引人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想,如果去掉后面的比喻句,孔子的劝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既没有形象感,更没有生动性,显得刻板而枯燥,自然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也很难被季康子接受。(三)借喻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军本句我们无从知道孔子是针对什么而说的,即本体没有出现,只说出了喻体,“
9、(就如同)庄稼长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那种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却不能结果那种情况也是有的看后面的喻体,显然孔子说了一种自然现象,种庄稼本是希望能收获的,但只长苗不吐穰扬花或是吐槐扬花而不结果都是没有用的,自然让人惋惜。此喻体用以喻人则表明人不成才,成为社会的累赘;用以喻事则表明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寓意深刻而贴切,警人深省。二、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它从形式上看各项目之间可以是词语、句子或是语段的排列;从内容上看各项目之间可以是并列、承接或是递进的关系。它可以使表达条理清楚、内容丰富,显示出磅礴气势,富有节奏感,能鲜明地体现说话
10、人的节奏、语气、语调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樊迟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画。日:“吾不如老画。”樊迟出,子日:“小人哉,类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其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面对樊迟请教学如何种庄稼和种菜的事,孔子心里很不高兴,先是说在这些方面自己不如老农和菜农。樊迟走后,孔子的怒气还没有消,先批评他眼界狭小,志向不高,接着就用一组排比句式阐释为政者应该做什么以及这样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他说:“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的;统治者诚实守信,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
11、话的。”从三方面阐释了为政者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应该从孔子那里学习的东西,也是他孔门弟子来求学该研究的东西。显然孔子是从治国的高度说的,统治者如果做好这些,“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了,哪里还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通过这组排比句,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内心对学生要有崇高追求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体现出孔子鲜明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要求统治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好知礼守礼,光明磊落,行为正当,诚实守信,并以上率下,那样政治清明了,四方百姓自然就会赶赴而来。排比修辞,突出了孔子坚定的政治态度,有很强的气势。子日:“由也!汝闻六言六蔽(弊)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弊)
12、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弊)也狂。”一论语阳货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孔门弟子中性格特征最鲜明的一位,其为人果敢、勇猛、直率,却又常常有勇无谋,急性子而不知变通,注重实践而不太爱读书,对此孔子提出了“六言六蔽”之说。孔子平心静气地先叫他坐下,然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他说:“爱仁德,却不爱学习,其弊病就容易被人愚弄;爱耍小聪明,却不爱学习,其弊病就会很轻浮放荡;爱诚实,却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
13、捣乱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习,其弊病就是胆大妄为。”针对子路的性格特点,孔子集中阐述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一气呵成,娓娓道来,显得语重心长。这组排比不仅让人感受到孔子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更能体悟到为师者在教育弟子改错时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期盼,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三、对偶对偶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形式上协调匀称,呈现出整齐美观的句式;在语音上铿锵有力,展现出鲜明的节奏;在内容上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照映衬,体现出凝练集中而缜密的表达效果。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孔子说:“君子心
14、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这里就用了对偶的修辞,将君子与小人对举,通过两种不同的表面现象,一是“坦荡荡”,一是“长戚戚”,深刻地反映了君子与小人在思想境界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偶修辞,形式上呈现出整齐匀称的语言美;内容上构成对比,君子因正直无私而没有私心杂念,显得坦坦荡荡;小人因私欲太重而只计较眼前得失,显得神情局促,忧戚不安。这里既有对比,又是以小人的形象很好地衬托了君子的形象。四、反兔为了强调语义的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重复相同的成分,如词、句、段,这种修辞格这就是反复。当人们对于某事物有热烈而深切的感触时,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中说,这是反复
15、产生的心理基础。它从语言单位上讲可以是词语、句子、语段等的反复,从形式上看也可以是连续反电或者间隔反复,这样能起到渲染、强调乃至夸张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孔子说:“视察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观察他以往的一贯表现,考察他养成的癖性习惯,一个人怎么能伪装得了呢?一个人怎么能伪装得了呢?”了解认知一个人,先以此人现在的所作所为作为观察点,追溯他的过去,再预测他的未来,这个人的人品、行为习惯等怎能伪装得了呢?这真是全面认知一个人的经验之谈啊!为了强化这种观察人的方法之正确,最后孔子用反问句式,而且连续反复,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充分的自信,同时通过这种反问语气我们似乎还可以感知孔子达成预期目标后的快意。试想,如果没有运用反复,其表达效果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德行”排序中位列第一,学习勤奋,悟性极高,以致孔子都自认为比不上他。自从他投到孔子门下,弟子们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学习日益勤奋,关系日益和睦,但是其家境贫寒,深居陋巷,每日一箪食、一瓢饮,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煎熬,可颜回不改变自有的快乐,于是孔子对他这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