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我市盐碱地面积341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330万亩)的59%。我市盐碱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形成了以“大生态、大牧场、大产业、大基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1万亩、产量135万吨,盐碱地水稻、莲藕面积达34万亩、7.8万亩。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工厂化对虾分别稳定在9万亩、17万亩和40万平方米。建成万头奶牛牧场6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3个,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全省第一。省黄三角农高区基于盐碱农业特色,成为国家第二个农高区,是盐碱地农业技术创新引领示范区。
2、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是重要的盐碱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市农科院是山东省耐盐植物研究中心、建有国内首家盐生植物园。三大平台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搭建起集科技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科技创新载体。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聘请高水平团队在全省率先编制了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东营特色,培育盐碱地特色种业、湿地生态农业、智慧设施农业等六大产业,推广农业生物复合等五类盐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盐碱地农业由“改良土壤适应种子”向“种子主动适应土壤”转变,打造黄河流域盐碱地生
3、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二是系统治理,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自1983年建市以来,综合利用挖沟排盐、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盐碱地改良方式,新增耕地面积60万亩。实施黄淮海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改造后的盐碱地,地势平整,成方连片,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15万亩,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72%,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耕地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初的80%降至59%。20102023年,10年间粮食产量增加了13亿斤,为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集聚要素,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充分发挥省黄三角农高区
4、、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科院平台创新引领作用,强化盐碱地特色水稻、耐盐碱中药材、特色林果等种质资源创新。集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高水平科研团队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生态草牧业先导专项、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实施。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水稻品种“圣香136”“中紫4号”、棉花品种“中棉612”先后通过审定。培育了“东科豆4号”“科豆35”“东航DT1”“东研1号”4个比较稳定的大豆新品系。中科院培育的耐盐大豆在我市试种成功,亩产达264.8公斤。四是提标改造,提
5、升盐碱地绿色发展水平。推广应用盐碱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制定出台支持使用有机肥鼓励政策,按购买使用商品有机肥200元/吨标准给予补贴。在黄河滩区开展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每亩补贴500元,鼓励增施有机肥,推进绿色种植。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改革试点。20182019年,垦利区连续两年承担5万亩试点任务,在全省先行先试,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栽培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23年,河口区、利津县承担了7万亩试点任务。2023年,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利津县承担9万亩任务。试点推行以来,全市大豆面积由2016年的不足1.3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17万亩,进一步提高了耕地地力。五是调整结构,建设
6、盐碱地大豆种植基地。优化大豆产业布局,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盐碱地大豆生产基地。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年内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聘请高水平团队,编制百万亩大豆基地发展规划,努力在大豆种业创新、种植模式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完善支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大豆种植给予补贴,支持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等培育抗旱耐盐碱、高产优质的大豆新品种,每审定1个品种给予奖励100万元。六是培强做优,擦亮盐碱地特色品牌。坚持品牌带动。突出盐碱地生产、弱碱性特色,构建起了以“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
7、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农产品母子品牌矩阵。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闸蟹入选全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积极“走出去”,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开展“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宣传推介,开拓高端市场。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黄河口大米开镰节”活动,全方位叫响“黄河口农品”品牌。充分发挥抖音、头条自媒体的影响力,采取直播、推送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黄河口农品”系列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坚持标准引领。健全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黄河口大米、黄河口莲藕、黄河口滩羊等6个农业地方标准,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4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意识和
8、能力显著提升。坚持质量提升。5个县区全部创建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3个产品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确保符合试行范围的主体全覆盖。通过健全监管网络,强化源头监管,开展风险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稳步提升。三、主要问题及难点一是发展要素约束趋紧。农业用水紧张。发展盐碱地农业,需要充足稳定的水源作为基础保障,尤其是中重度盐碱地种植作物,需要淡水压碱、淡水洗盐。但我市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盐碱地农业发展。耕地空间不足。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少,生态保护要求严格,新增耕地基本没有空间。二是生态保护和改造
9、利用矛盾突出。盐碱地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土地承载能力低,生物多样性单一,生态保护压力大。盐碱地综合开发、土地改良成本高,需要长期稳定的连续投入才能确保改良效果。改造好的盐碱地,后期管护、维护成本仍然较高,一旦管护不到位,容易出现土地返盐返碱、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传统耐盐作物品种选育进展缓慢,适宜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物新品种少。盐碱地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不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高值高质产品缺乏。四、下一步措施一是聚焦粮食安全,挖掘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展盐碱耕地调查,摸清盐碱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依托,综合运用生物、工程和农
10、艺措施,研发应用节水、降肥、减药等新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建设百万亩大豆种植基地,推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向全国盐碱地大豆用种需求建设黄河三角洲大豆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盐碱地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作示范。二是聚焦示范带动,增强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省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科院等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国林科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基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基地等盐碱地
11、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和推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支撑。三是聚焦绿色生态,推动盐碱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盐碱地生态利用,推进“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机农艺农科融合”,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区。持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废弃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0%以上。聚焦盐碱地特色种业、生态草牧业、农业绿色投入品、健康功能食品、智能农机装备等特色产业,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示范模式,加
12、快打造链条完整、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集群。五、对策建议一是创新提升盐碱地农业“东营模式”。建议进一步将涉农领域的团队、项目、成果等资源向我市倾斜,在耐盐碱种质资源创新、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盐碱地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我市总结盐碱地种业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提炼形成盐碱地农业“东营模式”,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力争盐碱地综合利用“东营模式”为国家层面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支持百万亩大豆全产业链建设。建设大豆种植示范基地,推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玉米大豆轮作种植,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建设大豆加工产业平台,完善大豆全产业链。建议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豆产业
13、集群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建设百万亩大豆种植基地。三是支持盐碱地创新项目建设。一是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二是盐碱地种业创新产业园。建议省级层面制定耐盐碱作物品种审、认定规范或标准,加快耐盐碱作物品种审、认定进度。整合省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科院资源要素,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耐盐能力鉴定评价中心、育种综合实验室、“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孵化平台等,面向全国开展作物耐盐能力鉴定评价、提供种质资源。三是盐碱地饲草育种与规模化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盐碱地饲草模式研究,培育耐盐饲草品种,建设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饲草加工生产线。四是支持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计划,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力度。参照国家黑土地保护有关政策,出台盐碱耕地改造提升计划,提高财政补助标准,集成盐碱地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五是适当增加农业用水指标。黄河水对我市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达?60%?以上,农业灌溉高度依赖黄河水。但黄河用水指标十分紧张,农田灌溉期间引水、供水保障不及时、不充分。建议黄河丰水季节期间,允许适当多引黄河水用于盐碱地农业生产,实现淡水压碱,淡水压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