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治理“为官不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docx
《党课:治理“为官不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治理“为官不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党课:治理为官不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领导干部作为党员先锋队应当以身作则,主动积极发挥模范领导带头作用,坚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指导实践,形成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良好局面,高效开展各项工作。然而,党员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为官不为的现象,影响党内政治生态良好运转。2023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对整治不担当、不用力、不作为等作风问题作出部署,要求深挖源头、找准关键,准确纠治、加强实效。为官不为仍旧是目前需要大力整治的问题,鉴于此,党和政府应当继续
2、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借此机会,我围绕如何进一步治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给大家作一堂党课辅导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深刻把握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内涵公权力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其应然承担公共责彳壬并为社会大众服务。为官不为是对公权力的异化和扭曲,是公权力的私有化和官僚化,是怠于行使公权力的变相行为,意指领导干部在公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其自身担负着积极履行职务的职责,并且客观上具有能够作为的条件,但是没有按照公职的职责
3、和权力主动、及时、有效地履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作为或没有尽职尽责作为的现象。这导致公权力的行使失去约束,损害大众的公共利益。为官不为包括懒政、怠政、庸政等消极性行为,理想信念滑坡,角色意识没有到位,责任意识淡薄,使得不作为反倒成为一种习惯,呈现出虚置公权力的一种不作为状态。能为不为是最为直观的为官不为现象,这也是通常情况下大众对于为官不为的常识性理解。然而随着制度约束权力不断显性化,党和政府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精细化、公开化、具体化,挤压权力寻租空间,切断权钱交易链条,使得部分党员干部因为过错而受惩罚的风险概率显著增加,他们从内心感觉到为官不易,其行为也开始倾向于不想作为或者不完全作为,即难为
4、不为,党员干部采取选择性作为、低效作为等方式,将不完全作为当作其博弈算计之后的策略选择,使得作为与不作为的效果相同,甚至大打折扣。当前为官不为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并向由表及里、由公开向隐蔽、由显性向隐性、由积极主动向消极被动的方向发展,为官不为成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顽疾。从为官不为的构成要素来看,具体如下。(-)行为主体。为官不为的行为主体主要指在党政机关任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他们掌握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公权力,代表的是人民意志,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根本职责是将公权力的最大效用反馈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策的上传下达、政策落实、为民服务等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为官不为是他们
5、背离公共职责产生的权力变异现象,实质上是履行职责的主体性缺位。(-)主观动机。故意不作为是领导干部主观上明知其不作为的行为必然违反法定职责甚至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客观上有意识地放弃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而在过失不作为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基于本职工作应当预见不作为可能发生的损害后果,由于疏忽大意并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然而自信能够侥幸逃脱而不作为。故意不作为和过失不作为突显领导干部懒散怠惰的主观态度,本质上都是对公职的亵渎。对比传统的渎职行为,解读为官不为应当更为偏重对主观动机的剖析,思想层面懈怠疏懒,即使客观上没有造成损失,亦应当严格追究责任,彰显党和政府严厉整治党员作风问题、提高政府执行
6、效能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三)行为表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还将长期存在,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这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三个务必这一新要求和新部署,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作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且这种不作为的行为表现也日趋繁复。一是不愿担当。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存在惧怕失误、畏惧风险等多种顾虑,容易导致遇事不想负责、怕担责任,抓而不紧、执行不力。二是不敢担当。由于缺乏自信、恐惧失败或自身能力不足,党员干部不愿意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三是不善担当。虽然党员干部主观上愿意承担责任,但由于个人能力、经验、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无法胜任所承担的职责
7、。(四)行为目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层体制流弊与风险社会的来临,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加强,权力、责任与利益三者之间未能实现有效平衡,在这个大背景下,领导干部的行为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内部的消极不作为逐渐取代了以往强有力的创新行为。为官不为成为有些领导干部的策略性选择,其行为趋于保守,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保其位,廉而不勤、严而不为。混日子成为为官不为者的生存常态。行为主体、主观动机、行为表现和行为目的等共同构成为官不为的内在逻辑,是全面认知为官不为的四个构成要素。综上所述,为官不为现象揭示权力与职责的关联断裂状态,作为一种隐性形态,其危害是慢性的、隐形的,而且后果是不可逆的。这种不
8、为的不良现象传递着一种信息,推动为官不为现象呈现由内而外的波纹状扩散,由表及里的渗透性异变,从个体向组织、从基层向高层蔓延,长此下去,必然形成不为”的普遍趋势,那时,则可能生成一种现象,即公职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进行权衡选择,当他们察觉积极有为无法改变消极无为的共性时,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们更易于选择效仿和趋同,倾向于成为为官不为的共谋,如任其弥散,则容易从整体上营造一种不为型的腐败文化,影响党内的政治生态,因此需要深刻剖析并从根源上有效规制为官不为的思想和行为。二、准确分析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原因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实质上由多重因素所致,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内源性原因和外源性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 治理 为官 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