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非遗及其保护新的学术内涵——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出版之际.docx
《赋予非遗及其保护新的学术内涵——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出版之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予非遗及其保护新的学术内涵——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出版之际.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赋予非遗及其保护新的学术内涵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出版之际漆器糅饰技艺传承人正在进行胎体制作。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非遗意识缘于文化自信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 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等原因, 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被毁掉的古迹有不少。如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 建阿斯旺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 的例子。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使之免于毁灭,从20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约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认知的不断深化,各种形 态的文化遗产
2、陆续进入人们保护的视野。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它所包括 的范围,以及保护的措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 的文化传承工程。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2001年5月18 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2011年2 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从多年来的单项
3、选择性保护进入全面、科学的依法保护阶 段。这一方面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在国际范围内开展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影响;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对文化的认知,特别是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因坚定的 文化自信而更具包容性的眼光。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 族民间,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宝贵 资源,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是密切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是凝聚全 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保护好、利用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民族精神的
4、凝聚和延续,对于当代文化创新,对于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我国文学史上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民间歌谣的记录整理,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证。这些土风歌谣与正声雅乐及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汇集 为一,汉代以后竟逐渐成为士子无不研读之“经”。它在收集、 整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所形成的传统,对中华文化 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与传统社会传承中华文明根系的精神虽然一脉相承, 但两者无论内涵、外延和其影响的广泛性都无可比拟。今天,人们从探求自身文化身份、现实精神归宿,以及未来 文化走向的目的出发,面
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强烈的关注 和参与保护的热情。国家层面的倡导也引起社会公众的热烈反 响。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并具有了广 泛的社会基础。保护实践需要理论思考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浩大、极其复杂的文 化传承工程。在全社会普遍重视非遗保护的情况下,我们应清醒地看到,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和延伸、计算机网络的密 集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农村人口 不断向城市迂徙和集结、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等带来了人们生产、 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人们在创造 新的文化财富的同时,也在消解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尽管生产、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赋予 及其 保护 学术 内涵 写在 物质文化 遗产 概论 第四 出版 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