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点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 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 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 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
2、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 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 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 分
3、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4、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 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 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
4、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包含着两重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 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2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
5、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 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 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 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 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 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
6、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 科学的认识方法。客观事物本来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统一,人们认识事物也总是从认识一个个具 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的,从其中概括出对于事物普遍矛盾的认识,又以这种对于普遍矛盾的认识作指导,去进 一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并以此丰富对于普遍矛盾的认识。这是一个从特殊到普遍、又从普遍到特殊的循环 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7、全 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 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 次要作用。2)、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主要矛 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次
8、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3)、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 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矛盾的主要 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3)、二者在一定的调价下互相转化。(H)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
9、上的 重点论。7、 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 保留和改造旧事物
10、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 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他们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 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一切。8、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原理及现实含义推荐答案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现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
11、需要充分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 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 向前进。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 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3)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 .意识对人体
12、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方面: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不仅能认识现象,而且能认识本质和规律);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 现为正确意识促进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发展)。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 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 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放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 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
13、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 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 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
14、的绝对性或绝对 真理的含义:(D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 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
15、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 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 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11、 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最佳答案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 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简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其意义最佳答案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 确定的检验。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 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