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docx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指导思想及课前设计高中物理第一册“牛顿第一定律” 一节,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故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伽利略对“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论断的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为此本节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师列出讲演提纲,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率先演讲,引发学生的问题,展开答辩与讨论.教师在其间适当引导与点拨,并由教师概括总结.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具有
2、循环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旨在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追寻科学家走向成功的足迹,学会像物理学家那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性.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否定或肯定以及如何进行否定或肯定.学生演讲提纲是: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我的看法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预前问题是:L从某一高度沿斜面滚落的球为什么可以沿对接的另一斜面滚上同样的高度? 2.定律为什么不以伽利略的名字命名而称为牛顿第一定律?3.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些内
3、容?问题1是为了深入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科学推理方法;问题2是使学生了解从亚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人们对惯性定律的认识是如何逐步逼近真理的;问题3则是使学生对定律的认识比初中提高一步.二、课堂实录【引入】教师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及教学方式,板书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教材“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全文,教师巡视.)【学生演讲】(学生L被推为主讲)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处在他的时代,对世界的认识是很有局限的.所以亚里斯多德根据日常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受了力才能运动,不受力,运动着的物体就会停下来,他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不同意亚里斯多德的看法.他认为一辆小车不再推它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4、假如没有摩擦力,这小车便不会停止运动.伽利略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把两个光滑的斜面对接起来,先把一个光滑小球从一个斜面上某高度释放,小球沿着斜面滚下来,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在另一个斜面上它将滚到与释放点等高的地方.对接的斜面倾角越小,小球要滚到原来的高度通过的距离越长,那么当对接的斜面成为水平面的话,小球就要一直地滚下去,这说明小球如果不受摩擦阻力,就可以持续地运动.我们生活在当今世界,从一开始接受的就是伽利略以来的物理学知识,所以我赞同伽利略的观点.我觉得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也说到外力将迫使物体改变
5、运动状态.【讨论】(有删减)教师;刚才L同学概述了亚里斯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观点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请L同学答辩,也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各抒己见.学生W:伽利略用理解实验作推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小球沿对接的斜面总可以滚到原来的高度,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学生L:这个问题可以解释:小球在高处有势能,滚到斜面底部势能变成动能,再滚上另一个斜面时,动能又逐渐还原成势能.因为理想实验中的斜面是光滑的.没有摩擦,所以最后的高度一定与原来的高度一样.(初中学过动能与势能转化与守恒的知识,W学生表示认可.)学生F: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后来人作的,伽利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 设计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