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常规.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医院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常规椎间盘突出症(HIVD)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并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一、护理评估(一)健康史由于脊柱后的韧带一般较弱,加上椎间盘变性,弹性消失,当过强的外力施于椎间盘时,即可能使髓核组织在瞬间发生突出。导致髓核脱出的外力有:以弯腰的姿势举起重物;背部的直接创伤;背部突然扭转的动作。当椎间盘发生慢性退行性变时,即使轻微的损伤或没有任何原因也可发生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有:1年龄2050岁为多发年龄。一般认为16岁的少年已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30岁以后,髓
2、核水分减少、弹性降低,椎间盘结构松弛,软骨板囊性变,对外力的缓冲作用减少,当承受不当压力时则会产生椎间盘脱出。2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3 .职业长期从事人力搬运的工作者,常因用力不当、姿势不正确而发生椎间盘脱出。4 .部位椎间盘突出大约90%96%的人发生在腰45与腰5及能1间隙。5 .疾病先天性椎间盘构造缺损或位置前倾者、先天性椎间盘薄弱及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人,较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症。(二)身心状况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1腰痛为椎间盘突出症最早期的症状,表现为急性剧痛或慢性隐痛,病人平躺时觉得舒服,而前屈时活动受限。6 .坐骨神经痛疼痛从下腰部放射至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背或足外侧
3、,并可伴麻木感。可因打喷嚏、咳嗽、大便及弯腰时腹压增高而使症状加剧。7 ,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鞍区感觉迟钝,大、小便功能障碍。8 .压痛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旁侧1厘米处有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9 .腰椎侧突是一种减轻疼痛的姿势,如突出髓核在神经根外侧,则上身向健侧弯曲,当突出髓核在神经根内侧时,上身向患侧弯曲。10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为阳性。试验时病人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放射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正常情况下可以伸展到90。将病人抬高的腿缓缓放下,待放射痛消失后再被动背伸踝关节,如出现坐骨神经痛,即疼痛从下腰部放射至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背或足外侧,则
4、称为加强试验阳性。11 感觉、肌力、腱反射改变腰5神经根受损时,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的痛觉、触觉减退,拇趾背伸力减弱。拇趾背伸力可通过拇趾试验测试,方法为要求病人将拇趾用力往上跷,检查者则用力往下压,若病人的拇趾软弱无力,则表示同侧的神经根受压。(S)诊断检查1. X线平片脊柱位位的X线平片可反映出脊椎的退行性变,以及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2. X线造影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突出的程度,准确性达80%,但技术较复杂,存在较重的并发症,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并在有经验者的指导下进行3. B型超声检查为一种无损伤的方法,但因病人体形的影响,定位诊断较困难。4. CT和MR
5、I两者均可显示骨性椎管的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等,对诊断该病有较大的意义。MRI还可更清晰、全面地观察到突出髓核与脊髓、马尾神经、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二、护理诊断1 .焦虑与害怕自己变成瘫痪或残废有关。2 .疼痛与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或者椎间盘切除术有关。3 .有躯体移动障碍的危险与腰腿疼痛、强迫卧床有关。4 .知识缺乏有关新出现的腰背部疼痛和治疗方面的知识缺乏。5 .合并症肌肉萎缩。三、预期目标1 .焦虑减轻。2 .病人主诉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3 .病人在疾病限制范围内能进行各种活动,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4 .病人及家属自述对腰背部疼痛的原因有所了解,并
6、能主动参与制定日常生活活动计划。5,合并症得到有效的预防,肌肉未出现萎缩。四、护理措施(一)疼痛的护理1安排病人睡木板床让病入睡木板床,以便其脊椎呈一直线位置,可以减少脊神经根受压的可能。5 ,绝对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是指病人大小便时均不应下床或坐起,卧床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法简单有效,可除去椎间盘所承受的重力,只是难以坚持。6 .使用抗痉挛及镇痛剂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或肌松剂,以减轻病人的疼痛。若病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是在颈椎,则不应使用抑制呼吸中枢的止痛药如吗啡等。7 .抬高膝部1020o8 .按要求使用低热度的热垫,以促进肌肉的放松。9 .指导病人采用合理的方
7、法从床上爬起来或睡至床上,以减轻不适感。滚向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身体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腿部肌肉收缩使身体由坐位到站位。从站姿改为卧姿时则将上述每步的顺序倒过来,即可回到床上。10 指导病人避免弯腰动作,用髓、膝关节弯曲下蹲,而腰背仍保持伸直状态捡地上的物品。(二)牵引病人的护理牵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两个邻近椎骨间的距离,使突出的椎间盘恢复,使病人持续卧床休息,且能保持身体良好的卧姿,从而减轻肌肉的痉挛。根据病人脊柱病变的不同部位,可采用骨盆牵引或颈部牵引。对于牵引病人的护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做骨盆牵引之前,在骼崎的两边应放一厚棉垫,再穿上大小适
8、当的软性骨盆带,以使左右两边的拉力平衡。而做颈部牵引之前,则应在下颁与后枕部各放置一厚棉垫,再戴上一大小合适的头颈部软性牵引带。2 .牵引的时间很长,因此应注意预防枕部、脊柱或肩胛部压疮的发生。3 .协助病人处理排泄物时,不可影响牵引的进行。4 .对于刚开始牵引的病人,要多去巡视,预先考虑到病人可能随时需要的物品,将其随时需用物品放在病人手能拿到的地方,以及时满足病人的需要。特别要将铃、红灯开关或对讲机放在病人手能拿到的地方。(S)椎间盘切除术病人的护理1术前护理(1)精确完整地评估病人:如观察病人疼痛与感觉异常的情形及部位、站立的姿势与步态等,并记录之,便与手术后病人的状况进行比较。(2)依
9、病人对手术的了解程度对手术进行适当的解释,如告知因手术部位水肿,故术后暂时仍有疼痛与麻木的感觉。(3)教导病人滚木翻身法。(4)术前训练病人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术后在床上取平卧位,大小便不习惯。(5)肌内注射选健侧臀肌,若两侧臀肌均疼痛,则应选反三角肌作为注射部位。5 .术后护理(1)术后搬运:应由四人来协助完成搬运病人的工作,沿着病人的身体抓住病人身上的床单,将病人安放在硬板床上。搬运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脊柱不能弯曲。(2)翻身:一般在术后3小时可给予翻身,采用滚木翻身法,由两名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术后的第一次翻身。教导病人双手交叉于胸前,双腿间放一枕头,两名护士站在病人的同一侧,其中一名护士
10、支持病人的肩部与背部,另一名护士则支持病人的臀部及腿部,两人合力将病人翻向一侧,此时支持肩部与背部的护士走至床的对侧,支持病人的肩部及臀部以保持脊椎位置的平直,留在原位的护士则在病人的头下、背后、臀部及胸前各置一个枕头,以支持病人的相应部位。另外,也可事先在床上铺好翻身用床单,若需将病人翻至右侧卧位,则把左侧床单尽量卷至病人身旁,护士走到病人右侧,然后抓紧对侧近病人肩部及臀部已卷起的床单,将病人翻至右侧,最后在头下、肩部、背后及胸前各放置一个枕头。(3)观察:观察生命体征与伤口敷料有无渗血,髓核摘除术后观察引流管内的渗血量及渗液情况,有无脑脊液漏出,引流管一般24小时后拔除。此外,还需评估病人
11、下肢的皮肤颜色、活动、温度及感觉,并将观察结果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异常,如引流量多或疼痛加剧,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疼痛的护理:手术会造成术区水肿,因此病人会有暂时性的疼痛与肌肉痉挛,可视病人的情况,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5)休息:根据手术情况,术后一般继续卧床13周。作开窗髓核摘除术者,卧床时间可缩短,如果手术复杂,椎板减压的范围广,脊柱的稳定性可能受损,则卧床时间可适当延长。(6)锻炼:卧床期间要让病人坚持呼吸、四肢及脊背肌肉的锻炼,以预防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逐步练习直腿抬高,以防神经根粘连。(四)健康教育1运动其目的是强壮腰背肌肉,减少腰
12、腿疼痛。(1)半坐立运动:病人平躺于硬板床上,将其膝部一虢部弯曲,双手紧握置于脑后或双手平伸至膝部,然后让病人将身体向前屈曲,努力使其手或肘部趋向膝部,维持这个姿势约510秒钟,然后再平卧。(2)膝胸运动:要求病人采取半坐立运动姿势,然后以手环抱一侧或双膝往胸部屈曲,维持此姿势约520秒,然后放松。(3)加强脊椎旁肌肉力量的运动:当伤口愈合、身体状况良好时,即可开始脊椎运动来加强下背部肌肉的力量。病人取俯卧位,然后交替举起一侧腿,再同时举起双腿后放下,接着仰起头部,再同时举起双腿。2 .姿势良好的体位可预防腰腿痛。(1)双腿的使用方法:当需长时间站立时,应让双腿轮流休息;站立时收下颌,头抬高,
13、背部平直,双臀夹紧;蹲下时,应弯曲骸关节与膝关节,避免弯曲腰部;抬举重物时,最好以滚、推、拉的方式代替,如无法替代,应鼓膝弯曲下蹲,腰背伸直,重量尽量压在身体后,再用力抬起和迈步。(2)坐姿:正确的坐姿必须要有坚固和结构合理的椅背,椅背以平直最为理想;椅子的高度以使两腿能自然垂到地面、膝关节高于髓关节为宜;长时间坐于椅子上,可交叉双膝以减轻紧张,并收缩腹肌以挺直背部,尽可能保持颈部与背部呈一直线;开车时,车座椅的靠背勿离方向盘太远,开车时要绑上安全带。(3)躺姿:侧卧时应弯曲膝关节;平卧时,用平整枕头支持头下或颈部,膝部另置一枕头;勿采用俯卧位。3 .劳动和运动保护腰部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应佩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参加剧烈运动前要注意准备活动和运动中的保护。五、评价1 .病人能否描述其焦虑的感受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减轻焦虑。2 .病人是否主诉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3 .病人能否在疾病限制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活动,能否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4 .病人及家属是否对腰背部疼痛的原因有所了解,并能主动参与制定日常生活活动计划。5合并症是否得到有效的预防、未出现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