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泰山记》有感.docx
《读《登泰山记》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登泰山记》有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读登泰山记有感姚鼐的登泰山记历来被称之为写景名篇,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此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郑桂华教授指出单元学习应“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与描写对象特质之间的作用机制,感受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口初读登泰山记往往被作者笔下风雪、夕照、日出等精妙的景物描写吸引,体验到作者的兴奋、喜悦、洒脱之情,而全文几乎无表明人生态度与情怀的词语,如何实现此学习目标呢?张心科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而不是讲解一篇篇课文。我尝试运用许道军教授的创意阅读的方法,对姚鼐先生登泰山前后的作品进行文本互读,发现文字的言外之意。一
2、、感情基调:喜还是忧?姚鼐的登泰山记以雅洁之文笔,为我们写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那么,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忧呢?我们可以运用批评式阅读,进行质疑与假设,做出自己的总结与判断,摆脱阅读的被动状态。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登山的喜悦之情,在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特别是一个“负”字,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动态感,写出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泰山日出的绚烂描写历来为人称赞“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J“上”“下”“动摇”空间感动态感呈现出来。“五采”“正赤如丹”“红光”等,描写出了泰山日出的自然美,在绚烂的色彩中写出姚鼐观
3、看日出时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景物描写中蕴含强烈的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历经艰辛看到日出的喜悦之情,在喜悦之余,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先生以自己有疾为由壮年辞官,乘风雪而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等待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山上“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亭方圆几里没有树,“而雪与人膝齐”。风雪的描写伴随登山全程。先生乘风雪而来,踏雪而归,可见有疾乃为托词。风雪是自然界的风雪,亦是作者经历的人生风雪。在风雪之下是先生火热的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在晴雪楼记中坦言:“余弩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姚鼐“三十而登第,跻身于翰林之署”,
4、又被破格提拔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为何借登泰山消除沉忧呢?姚鼐在辞官前夕,在赠钱献之序中进行详细的阐述:“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这正是姚鼐忧之所在,面对汉学之盛,姚鼐认为这是猎取了枝节而舍弃了根本,探寻了细微而漏掉了重大,并且举了明朝的事例,欲以表明“明守节义”的重大意义。先生以程朱理学为宗,自己经世济民的志向无法实现,所以在复张君书中坦言:“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尔J登山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要情感是忧情。在阅读登泰山记一文时应体验姚鼐的忧情。在观照作者人生历程中实现文本细读,读懂这一时期的作品的情感
5、基调O姚鼐秉承程朱理学,成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先后在梅花书院(1776-1778),安庆敬敷书院(1780-1787),徽州紫阳书院(1788-1789),江宁钟山书院(1790-1800),安庆敬敷书院(1801-1804),江宁钟山书院(1805-1815)等讲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程朱理学。对于时代而言,姚鼐只能算是一束微光,在郁郁不得志之时,他没有过多的言语与挣扎,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一桐城。但是他游走于各个书院之间,著书立说绽放出思想的光芒。读登泰山记,在批评式阅读中质疑与假设,对作者的情感做出自己的判断,体验那束唤醒时代的微光。二、描写对象:平淡还是绚烂?姚鼐先生是如何“放志形
6、骸之外,冥合于万物”呢?在泰山的景物描写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描写对象呈现出平淡还是绚烂的美呢?读美学特质时可以运用全感官阅读,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时间觉、空间觉等方面进行阅读。为了读出景物蕴含的美学特质,必须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施建业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内向、深沉为主要特征,它与伦理观念、政治观念紧密联系,口正如姚鼐为文讲究“道与艺合”,在荷塘诗集序中提出好的作品有“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美,经济天下之才”。从视觉来读,在幽忧之情下,姚鼐选择了阴柔之景,前文所述风雪之外,在经历艰难的历程之后,姚鼐看到了云雾缭绕下的城郭美如画。姚鼐在写下此文时还赋诗一首岁除日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泰山记 泰山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