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美国批判思维运动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与行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当然也是一种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而质疑是一种批判形式,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为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来促成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型塑。本文以“维护秩序”教学为例,探究通过创设多样情境、精选案例设疑与启发深度对话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
2、培养。一、创设丰富多样情境,以发散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多样性课堂情境,将教材知识点转化为逐层递进的问题,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过深层分析与推理,形成多样独特的个人观点,充分激活思维的活力,扩充思维的张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可以避免思维总是局限在特定的模式里,因而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可产生独特的新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社会秩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单一、模糊和抽象的认识上。知识是所有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在掌握教材有关社会秩序知识的基础上去接触、认识社会秩序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为此,笔者
3、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和体验,教学设计时从小到大、从近到远,选择了社会生活的四个真实的场景,分别是家庭聚餐、班级学习、核酸检测、国际会议,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秩序这个比较抽象化的含义,为后续的思维辨析训练打下基础。在理解社会秩序的概念之后,笔者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对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合秩序等社会秩序的种类进行补充和扩展,让学生又认识了诸如家庭秩序、学习秩序、礼仪秩序、考试秩序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种秩序场景,通过理解社会秩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尽可能以更全面、更发散、更多样的思维去思考社会秩序的涵义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无序和混乱
4、的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与审辩,在审辩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消除模糊认识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广度,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延展思维的广度,增强学生对规则和秩序的现场体验,在本课的教学内容”规则的种类”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规则例子之外,设计安排学生在课前开展了两组活动:一组进行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和书籍了解收集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则;一组进行现场访问和问卷调查,寻找身边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在图书馆、体育场、医院、工厂、十字路口等公共场合进行访谈和调查,体验规则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授课时再安排对话环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与分享,集思广益,以此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
5、由教材到社会,由理论到实践,由自己到他人,学生置身于真实多样的情境中,以多维视角展开分析和评判,在详细资料和真实经验支撑的推理下,激发学思并用、学以致用、善于质疑、深度探究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二、优化典型时政案例,以设疑“桥接”培养批判性思维思维的创造性就是运用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探索、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留出思维空间,给学生自由想象、多维思索的广阔天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内容广泛、问题复杂等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典型案例来深挖与整合教材的知识点,并在案例中巧设多重疑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理论联系
6、、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维护秩序”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基于新闻热点和教材理论,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高铁霸座女,设置以下疑问:高铁上的秩序体现在哪?高铁上有哪些规则?观察大部分人有何表现?如何看待视频中高铁“霸座女”的行为?她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个案例结合了热点新闻,激发学生兴趣,巧设提问,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内容,通过层层剖析、步步深入,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形成。批判性思维重视推理过程及观点表达的清晰度、层次性、条理性,学生根据案例中的疑问进行深度思考,在探究中逐步寻得自己的思维结果,形成高阶思维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审辩式思
7、维具有共性,一个人需要具有审辩式思维(CriticaIthinking),尤其需要养成对问题进行审辩式论证的习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学校上下学时间段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的混乱状况,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链:请同学设想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什么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混乱状况的出现?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由这种混乱状况的存在得到什么启示?设计这个质疑的问题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审辩、思考和批判身边乃至社会生活中的不遵守秩序与违反规则的行为和现象,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在设疑与解疑的深度思考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强化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高
8、阶思维能力。优化教材“相关链接”案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以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笔者针对这个案例设置如下问题:在动车上吸烟是什么行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规定?不同时期,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有什么不同?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设计以上问题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社会规则的作用。建构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经过问题链的完整理解与深度思考,通过知识与思维的纵深发展,建构起“社会秩序一社会规则一惩罚机制”的完整知识链条,以问题带动知识的建构,以知识的建构推动批判性
9、思维的形成。以上三个精选案例的设疑与运用也是“桥接”的过程。“桥接”是将学生课外实际生活经历与课内所学联系起来,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由路径,能使我们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判断和决策,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利用社会生活、时政热点以及身边的经验等案例中进行设疑、审视与解疑,能够引导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社会实践当中,实现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的转化,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同时,达成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三、开展深度审辩对话,以观点碰撞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话”可以促进思维和个体的发展,利用对话进行教学,实现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自主建构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10、,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对话环节,渗透探究和启发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审辩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维护秩序”的教学中,笔者的对话教学主要设计了教师引导下全班自由对话、小组交流对话并分享、全班分组批判辩论等三个深度对话环节,以不同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批判社会生活中破坏秩序与规则的现象,强化批判性思维,由此警示与反思每个学生遵守秩序与规则,达成核心素养。对话环节一:为了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笔者改变传统常规的师问生答启发式对话,实行角色互换,由学生审辩追问,教师再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去设置问题,其他学生抢答的同时也积极思考组织设疑。这样的设疑与抢答极
11、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带动思维的高速运转和创造,在思维的创造中带动批判性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社会秩序的相关场景,对社会秩序的有序与无序进行对比辨析引导学生开展设疑与抢答对话:学生1问以上场景展示了什么的社会状态?学生2答体现了有序与无序的社会的状态。学生3追问哪些是有序的?哪些是无序的?学生4对展示的每一幅场景逐个判断并纠正学生5追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类似的有序和无序的场景吗?学生6思举例:公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班级里自习课吵闹、核酸检测、交通秩序、安全检查等等。学生7追问你能分析一下社会生活的有序和无序分别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吗?学生8答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正常运
12、行和人民安居乐业,为人民提供安全和机遇,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9追问由此,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破坏秩序的行为?学生10悟我们要懂得审视、思考并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要明白社会秩序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让每个人来遵守。师总结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都需要维护社会秩序。这一组对话由浅入深,设置目的在于通过审辩式设问与解答明确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延伸和拓展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用审辩分析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深度思考,为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打下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基础。对话环节二:对社会规则的种类进行交流对话。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收集社
13、会生活中相关规则。课上安排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在小组进行交流对话,教师深入小组启发点拨,推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设置这一对话的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在了解道德、纪律、法律这三大规则的基础上,明确社会规则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多样,打开思路,延伸思维触角,对社会生活中的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对话与辨析。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会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对话追问中审辩不同立场和不同观点;在观点的对比碰撞中进行深度辨析,形成批判性思维。对话环节三:全班分成正反双方对社会规则的制定与否进行批判辩论。一组是正方,支持社会规则的制定;一组是反方,反对社会规则的制定。两组各自讨论汇总之后安排代表给出四分钟时间进行阐述,正反双方就各自的观点说明道理,举出论据。安排这个对话辩论的环节目的在于辩论中提高对问题认识的程度,通过正方的收集举证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社会规则的重要性等教材相关论点;同时通过反方的举例陈述,让学生在认识与审辩社会中存在社会规则限制人们的言行自由的误区,让学生在辩论中去思考与讨论矛盾本身的不可消灭性与客观必要性,这是批判性思维比较高阶的一种思维状态。学生通过观点的碰撞去审视、辨析、批判、归纳、分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