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第一节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与类型(一)教育的内涵:广义教育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一一知识技能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二)教育的类型: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分:生存教育、地位教育(1)生存教育:指一个人为适应当下社会的基本生存而必须接受的教育。(2)地位教育:指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
2、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特点:)地位教育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表现地位角色的需要。地位教育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之一地位教育具有较为强烈的排他性,对某一个阶层是一种权利,而对别一个阶层却是遥不可得的地位教育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二、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杜威等学者的观点1 .美国-约翰.杜威: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中。2 .美国-罗伯特默顿:大量社会现象都可能同时存在着显功能与潜功能。显功能,即系统参与方有意客观后果,其潜功能即系统参与方无意图的,未认识到的后果。(二)现代学校
3、教育的显功能1 .社会化的功能2 .社会选拔的功能3 .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4 .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三)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1 .建立未来人际关系2 .减少就业压力3 .社会控制的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一)功能论视角下的教育:由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强调要寻找一个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看它与某种社会目标的关系。帕森斯继承了此学说,他认为人的社会化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社会化的过程包含在分配和整合之中,即社会化使得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技能以适应分工需要(分配),同时社会化还能让人们欣然接受分配必然带来的社会
4、不平等(整合)。但此学说也有问题:遵循这一思路的教育研究无法处理社会变迁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分析建立了一种宏大的理论模型,它关注了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却忽略了系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包括行动的主观意图和动机、行动的方式以及社会情景与结果等诸多微观方面问题。(二)冲突论视角下的教育: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三)互动论视角下的教育: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它将视角引入到具体的教育中,引入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四、教育和社会不平等(一)教育不平等现象1 .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2 .教育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向上社会流动;3 .受教育
5、的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精英阶层控制着。(二)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伊凡伊利奇(制度化教育的批判:)(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互相隔阂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3)除常规的至少传授之外,学校还传授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一一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做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
6、教育本来的意义2 .教育与文化资本:接受同样的教育,但邓得的学习(学术)成就却可能因为而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文化资本的再生角度加以批驳: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文化资本较低阶层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谈吐风格与口味往往与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学校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适应性困难,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中产阶层的孩子拥有的文化资本与思维习惯与学校要求更为协调,因此更适应学校的生活,并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3 .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和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的成为社会的下层(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
7、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哥们儿)拥有自己的亚文化(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为求职意向(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第二节劳动一、劳动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意义)1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 .劳动具有经济意义3 .劳动具有社会意义4 .劳动具有文化意义:劳动是个人认同的重要方式(二)劳动的类型1 .根据是否有劳动
8、报酬分为:有薪劳动、无薪劳动2 .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3 .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二、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一)福特主义:一词起源于安东尼奥葛兰西,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特征:)1 .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2 .劳资双方从劳资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变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3 .专用性机器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财团来降低
9、高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二)后福特主义: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特征:)1 .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2 .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包括监督活动、质量控制、维护工作和清理工作等;3 .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4 .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下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三)当代资
10、本主义劳动过程批判1 .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提示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过程中的资本家彻底剥夺工人对劳动控制权的机制。2 .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提示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政治效果和生产的政治规范工具共同构成了一个工厂独特的生产政体。三、就业(一)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1、人力资本(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教育程度越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2、社会网络;3、社会制度;4、社会偏见(二)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种类:1摩擦性失业: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3 .结构性失
11、业:由于产业结构或者生产技术的改变,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4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5 .季节性失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失业6 .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三)劳动力市场分割:在现实中,从来没有真正产生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完整、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往往呈现出一种分割状态,常见的一种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高收入、高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好,教育回报率高,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几乎没有福利待遇、流动性大、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教育回报率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城市职工。第
12、三节消费一、消费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倒头就睡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向的生产消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消费行为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纯理性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嵌入各种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家庭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二)消费的特征:1 .消费的经济属性;2 .消费的心理属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3 .消费的社会属性;4 .消费的文化属性:二、消费社会(一)什么是消费社会:一个
13、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二)消费社会的特征: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2 .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3 .消费主义盛行三、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一)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性化,形成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二)凡勃论的炫耀性消费理论有闲阶级: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凡是不能成为消费对象的东西,都不具有存在的价值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区一、社区的概念和功能(一)社区的定义: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
14、活共同体。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著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滕尼斯);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 .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 .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 .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二)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首要):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
15、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4 .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的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如家庭、邻里、学校、教堂。5 .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6 .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就是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7 .社会保障的功能: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研究,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分析了“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三、人文区位学理论:是20世纪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集中了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一批研究成果。(一)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把城市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较高级住宅区,第五环是高级住宅区。(二)扇形理论:霍伊特在对伯吉斯同心圆理论的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三)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