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案例解析.docx
《《平均数》教学案例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案例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案例解析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置了一项奇葩作业让学生一粒一粒地数出一亿粒大米,第二天带到学校。这项作业在网络中快速传播,有网友指出按照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秒,即一年共有31536000秒。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理论上从1数到一亿需要一年的时间,600粒米左右为50克,一亿粒米大约有8333千克,如果一袋大米10千克,起码要833袋大米。这样的数学作业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谴责、有嘲笑。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师提出的一粒一粒数,用袋子带到学校这样的要求,能不能让学生感受到T乙,从而完成这项作业呢?截止到周末,这位教师称他们班有十位学生完成了这项作业。
2、学生都是用估算、类比、推理等多种方法感受一亿。孩子们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据分析观念,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我们作为数学老师培养一个学生,他长大后不一定会从事数学专业方面的工作。那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用史宁中教授的话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眼光、思维、语言。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这则新闻,虽然教师布置作业时有些欠妥,但孩子的表现却是很精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呢?下面我就以平均数教学案例为例,和在座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
3、与概率领域。在教学中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利用所学数学概念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着眼于变换各种条件和情境,经历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用儿童语言描述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平均数的实质是用一个数代表一组数的整体水平(一般水平),与每一个原始数据相关,平均数也有它的局限性,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教学片段一记数游戏出示:“记数游戏”规则:每次会出现10个数字,仔细观察2秒钟,看你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师生一起玩三次,让学
4、生记录自己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教学思考: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各行业中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必须树立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方法和模型,所以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分析的数据要是真实有意义的,不能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平均数以往的教学引入以比赛情境居多,用平均数解决胜负的公平性,以此凸显平均数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比赛情境确实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兴趣。但实际上,真实的比赛胜负是由赛前制定的规则决定的,比赛后再来讨论算法,反而违背了比赛的公平性。因此,授课教师在课的起始环节选用并改造了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记数游戏情境,由游戏情境引出数据分析,以此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均数 教学 案例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