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规范指南修订印刷版三甲资料病毒性心肌炎诊疗规范病毒性脑膜炎诊疗规范.docx
《诊疗规范指南修订印刷版三甲资料病毒性心肌炎诊疗规范病毒性脑膜炎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疗规范指南修订印刷版三甲资料病毒性心肌炎诊疗规范病毒性脑膜炎诊疗规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诊疗规范指南修订印刷版三甲资料目录:病毒性心肌炎诊疗规范病毒性脑膜炎诊疗规范类别神经儿科一诊疗规范编号ESK-3-01名称病毒性心肌炎诊疗规范生效日期今年-12-31制定单位神经儿科修订日期今年-12-20版本第4版病毒性心肌炎概述心肌炎由各种感染性、中毒性、结缔组织性过程侵犯心肌所至C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vira1myocarditis),其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的坏死或变性,有时病变也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病因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
2、致群体流行,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观点认为是病毒对被感染的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病毒触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心肌损害。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通过心肌细胞的相关受体侵入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并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变性、坏死和溶解C机体受病毒的刺激,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心肌抗体、白细胞介素-IQ、肿瘤坏死因子和Y干扰素等诱导产生细+胞黏附因子,促使细胞毒性T细胞(CD8)有选择地向损害心肌组织黏附、浸润和攻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1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
3、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1,11,aVF,V)的STT改5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房室传导阻滞,完全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成联律、多型、多源、成对或并行期前收缩,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0(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1或CTnT)阳性。2.病原学诊断依据(1)确准指标:自心内膜、心肌、心包(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分离到病毒;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
4、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由病毒引起。自粪便、咽试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病程早期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3)确诊依据:具备临床诊断依据两项,可临床诊断。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者,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者,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由风湿性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心肌损害、原发性心肌病
5、、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B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四)治疗1 .对症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2 .药物治疗:(1)对于仍处于病毒血症阶段的早期患者,可选用抗病毒治疗,但疗效不确定。(2)改善心肌营养:1,6二磷酸果糖有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受损细胞的修复,常用剂量为IOO2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014天。同时可选用大剂量VitC、泛醍(CoQ1O).VitE和VitBCO。中药生脉饮、黄黄口服液等。(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轻心肌细胞损害,剂量2gkg,23天内分次静脉滴注。(4)皮质激素: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诊疗 规范 指南 修订 印刷 版三甲 资料 病毒性 心肌炎 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