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区域阻滞麻醉后反跳痛的研究进展.docx
《2023区域阻滞麻醉后反跳痛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区域阻滞麻醉后反跳痛的研究进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区域阻滞麻醉后反跳痛的研究进展区域阻滞麻醉(regiona1anesthesia,RA)技术已被证明可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需求、术后住院时间,并对远期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如B制氐持续性术后疼痛风险、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RA是多模式麻醉和镇痛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期国外有回顾性临床研究显示,RA后可出现反跳痛,常见于年轻、女性及骨科手术患者,发生率可高达20%40%,其中以单次注射周围神经阻滞(periphera1nerveb1ockade,PNB)引发的反跳痛最为常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RA后的反跳痛可导致较多不良影响,包括影响康复质量、患者满意度不高、阿片类
2、药物依赖、持续性术后疼痛和增加医疗费用等。因此,研究RA后反跳痛对患者健康相关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国内对RA后的反跳痛未予以足够重视,相关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鲜有报道。作者从目前对反跳痛的认识、引发反跳痛的原因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为RA术后急性疼痛的管理提供参考。1RA后反跳痛的定义和特点RA后的反跳痛通常会引起急性疼痛。已有多篇文献对RA后反跳痛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反跳痛是在RA单次注射或持续输注局麻药的效果消失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急性疼痛增加时与RA起效时的疼痛评分的量化差异。通常,RA可以提供持久的疼痛缓解,但是当局麻药的作用消失后,疼痛可能会重新出现,有时可能比手术
3、前更严重。反跳痛的基本特征是:急性术后疼痛;RA消退后的疼痛;无论疼痛强度还是对于患者心理健康、康复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反跳痛经常发生在夜间,这可能与大多数单次注射RA持续时间为812h以及大多数择期手术在白天完成有关。反跳痛在疼痛性质上常被描述为灼烧性,但缺乏其他(如痛觉超敏等)神经病理性特征。疼痛通常持续26h,随后的疼痛情况与术后恢复过程一致。因此,反跳痛是一种短暂的现象,不同于持续性术后疼痛。2反跳痛的病理生理机制RA后反跳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存在多种假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2.1 特异性神经纤维异常自发性过度兴奋有研究表明,在大鼠中使
4、用0.5%罗哌卡因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结束后3h,动物出现一过性热刺激痛觉过敏。RA后反跳痛的发生机制可能是阻滞药物的作用导致神经元细胞膜的除极和钠通道的关闭,从而抑制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当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钠通道重新打开,神经元细胞膜再次除极,从而引起痛觉传导的过度兴奋。2.2 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在动物研究中已经观察到组织损伤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各种炎症介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细胞因子、I1神经营养因子)在损伤部位和周围组织激活外周伤害感受器。这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疼痛的感觉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A药物对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具有抑制作用,随着R
5、A作用的解除,这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水平增加,导致痛觉传导的过度兴奋,从而出现明显的反跳痛。2.3 手术损伤引发中枢神经异常感觉重塑手术损伤可使参与接收和处理输入信息的中枢神经元水平产生异常的感觉重塑。外周痛觉感受器的损伤会引发持续的疼痛信号,导致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过度反应。中枢疼痛敏化状态保留并放大伤害性信号,被称为疼痛记忆。当麻醉药物的作用消失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从而导致痛觉传导的过度兴奋。3反跳痛的危险因素3.1 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与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中严重的术前疼痛、年龄60岁、女性以及剧烈疼痛和抑郁等心理、社会因素被
6、认为是影响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的最重要因素。有证据显示,65岁的患者反跳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Sort等对接受踝关节骨折急诊手术的患者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60岁的患者反跳痛较轻,而20-60岁的患者反跳痛较重。老年患者反跳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差异可以用患者对疼痛的感觉以及深部组织痛觉的改变等已证实的因素进行解释。1autenbacher等在年轻和老年志愿者中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机械痛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热痛阈未受影响,并且老年人对非伤害性刺激的阈值升高。3.2 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某些外科手术(如肩关节手术、足和足踝部手术)会带来更高的反跳痛风险。目前尚无不同
7、手术之间反跳痛相对发生率的数据;然而,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对反跳痛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包括门诊手术、中度至重度术后疼痛相关的手术以及使用单针区域阻滞(而不是连续导管)提供近乎完全镇痛的手术。门诊手术患者出院时经常使用基本统一”的疼痛处方,这可能导致镇痛不充分,接受过有效的单次注射PNB的患者通常会在家中首次出现反跳痛,并且在家中缺少专业的指导和镇痛治疗。患者通常缺乏对最佳药物剂量或使用时机的了解,或可能因为担心成瘾或副作用而限制其在家中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3.3 麻醉相关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在神经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进行PNB后(如臂丛神经阻滞,胭窝坐骨神经阻滞),反跳痛现象更易出现。在筋膜
8、平面阻滞的研究中,如腹横肌平面阻滞、胸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和腰方肌阻滞,通常没有发现与阻滞消退相关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消耗的显著增加。此外,长时间、高容量、高浓度局麻药的暴露会导致神经组织的血流量减少。局麻药在神经束间注射和高压注射可破坏束间血管,引起神经缺血。这些可能会引起区域阻滞消退后的反跳痛,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支持。3.4 认知因素疼痛最终是一种主观体验,受到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认知和其他高级皮质信息处理对急性疼痛的感知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认知偏差是一种偏离理性的判断,可能导致知觉扭曲。在对比效应偏差中,当给定的刺激与先前较低强度的刺激相比时,会被认为更强烈。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区域 阻滞 麻醉 后反跳痛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