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课本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docx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课本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课本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课本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1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2序言】【解读】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神女即巫山神女,传说中与楚王云雨那位,出自宋玉,三峡附近有神女峰.意喻中国变化巨大,换了人间.2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P11教材原文】【解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常:准则。本:根本。经:准则。上:极至。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
2、政令畅通无阻。3 .”人心齐,泰山移【P12教材探究与分享】【解读】释义: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出自古今贤文合作篇4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P13教材原文】【解读】“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语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大意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5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P23教材原文】【解读】胡谖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
3、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谖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北宋初期,教化不兴,风俗偷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土的风气,且各地又没有建立学校。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
4、致治之才,胡谖认为必须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这种立学教人的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6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P28拓展空间】【解读】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土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第二单元追求民
5、主的价值1 .民惟邦本【课本P30教材原文】【解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用于劝诫统治者。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 .政得其民”【课本P30教材原文】【解读】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出处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在中共政治局就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说: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
6、、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3 .”以百姓心为心”【课本P30教材原文】【解读】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i)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的心灵要纯朴变得像孩童一样。4 .欲
7、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课本P31探究与分享】【解读】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中法战争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 法治 九年级 上册 课本 名言 警句 古文 哲理 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