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参与的策略.docx
《课堂参与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参与的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课堂参与的策略一、参与的意义1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新课程追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必 须想方设法动员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 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 作的学习方式,而这些学习方式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2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参与”作为一种能力,是直接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所需要的 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奠定基础的。“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特点, 学生一旦逐步获得,对其今后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其发挥自身潜能, 提高自信心,都有重要作用。3 .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
2、率的保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双边互动的一种 关系。就教师来说,其主导作用或者说是主体地位实现的标志,就 是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为学生实现主体地位 创造条件。就学生来说,参与越多越积极对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就 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得以增强,就越促使理解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在师生这对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学生不参与学 习活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备 课再认真,授课再精彩,也无济于事。澳大利亚学者Ruth Wajnryb 进一步指出,在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参与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语 言学习离不开学习者对语言的使用。4 .提高
3、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日后复习教学质量的前提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 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 知识的过程中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都必 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另外, 复习教学与新授课教学特点是不一样的,复习教学更强调基础知识 的系统化、具体内容的抽象化,复习教学更需要归纳总结、分析对 比、变式拓展等学习活动,以上诸要素都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二、参与的准备L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
4、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但学生主动参与的实现,需要 其自身发展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主体参与意识、个人知识水平等。 其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水平是前提条件。而主体参与意识的 最终形成又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理性思维能力等为制约条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增强学生对课堂参与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关注伴 随学习过程始终的学习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 理因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5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 条件。学生能否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 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教师要通过指导、督查学生
5、课前预习, 力求使学生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获得感性认识,以便能够在课上与 教师形成共鸣。要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 上能够明确听的重点,自觉听讲。三、参与的调控学生真正的参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员参与(不是少数尖 子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有效参与(不 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在强化学生参与意 识的基础上,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设置 认知冲突。L坚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 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到了高年级
6、,学生在英 语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更明显。课堂上应尽力做到“上不封顶,下要 保底”。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讲、练内容,让 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6 .关注学习状态学生以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活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际 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这样一些学习状态:注意状 态(是否及时拿出了教学材料,是否不时抬头看黑板或投影)、听 讲状态(是不是处于紧张、自主的学习状态中)、认知状态(是清 醒还是茫然)、作业状态(是否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情绪状态 (是不是情绪饱满)、反馈状态(是积极、正确应对还是被动、错 误应对)。如果发现了消极的学习状态,要采取恰当的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参与 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