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创新思路引入保险高质量探索区农田建后管护新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材料:创新思路引入保险高质量探索区农田建后管护新机制.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经验材料:创新思路引入保险高质量探索区农田建后管护新机制*区地处吉林省中部,幅员面积3385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09512万亩,近年来,*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内容,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及堆汹农家肥等农艺措施,深度挖掘新增耕地资源潜力,提升了耕地质量,增加了粮食产量,2023年粮食总产量100亿斤,居省第九位。一、基本情况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这个战略中心任务不动摇,聚焦“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目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
2、总投资14.9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1.38万亩,覆盖14个乡镇(街道)124个村,建设农田井1061眼、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修筑输排水沟渠953.86千米、有效防洪排涝面积15.46万亩,修筑田间作业道路3575公里、桥涵9916个、修筑沟道77.31千米,修建高(低)输电线路60.38千米、变压器89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4处等工程。二、主要做法*区始终坚持藏粮于地战略,突出问题导向,勇于创新突破,通过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解决制约农田宜机化、规模化的瓶颈问题,实现农田的宜机化、规模化经营,有效带动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农田成为农民的“稳产田”“高产田”“致富田”
3、的同时,引入*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支公司,有效的解决了项目建设后期管护的问题。.(-)抓专班筹资源。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财政、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专班,每个项目区所在乡镇和有关承保机构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厘清相关各方工作职责,共同推动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工作落地落细,出台了*区管护办法。2023年引入中国太平洋财产股份有限公司对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续管护进行参保,签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协议,2023年保险金额达1092亿元、保险费达273万元,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险金额达1454亿元,保险费达363.54万元。保险期限为6年。通过保险举措有效解决
4、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难”的难题,充分发挥了新模式集聚效应,实现政府、中标单位、保险公司三方共赢,最终受益的是农民受益。.(-)抓措施建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强化保障措施。项目建成后,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商签订管护协议,委托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管护工作。二是强化资金保障。项目建成后,*政府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后续管护工作负总责,每年给予运行管护经费50000万元。三是强化商业保险。通过整合水利专项资金、扶贫衔接资金、地方债券资金等涉农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田建设的多元化投入,逐步建成农田建设后期保障机制。(三)抓模式重管护。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5、采取三大管护模式。一是专业组织管护模式。由村两委会牵头,组织受益农户成立管护协会,对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进行管护,并接受乡镇、村和群众的三方监督。二是专兼职管护模式。由村委会将建成后项目区域管护的范围、内容、管护期等内容,聘用管护员,签订管护合同。三是流转主体管护模式。对土地已经规模流转的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由流转经营主体进行管护。负责农田工程设施和管理使用、安全运行和维修养护。三、取得成效一是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护,实现“小田变大田”,亩均土地耕作成本至少减少14000元。提高了机械化率,使用无人机飞防等,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时,也提高了粮食产量,至少亩均增产
6、50公斤,增收至少12500元/亩。二是发挥了数字化管护。我区创新“第三方+保险”模式,通过引进第三方管护单位,通过搭建第三方+保险管理平台,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上了“双保险”;利用中农阳光智慧“数视化”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实时巡护、监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畅通,实现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扎实推进高效高智农业,助推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充实了监管力量。认真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明确遴选的保险机构接受农业农村部门监督管理,安排专门人员,加强对施工企业和监理履职的巡查,督促参建单位、监理单位履职尽责。四是完善了建后管
7、护机制。明确了乡镇政府、行政村、各类受益主体的管护直接责任。探索推广业主负责制、承包租赁、政府购买服务、专职管护员网格化管护等模式。引入高标准农田保险,编制了高标准农田“保险+建设+管护”全环节综合服务方案,形成“投、建、保、管”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实现了“有损就有修”的闭环管理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党校干部意识形态工作心得体会主席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党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这为新时代党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党性修养的“大熔炉”,“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的独特价值,必须践行党校姓党的
8、基本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校的职责所在(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依然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意识形态总体保持比较安全的状态,但依然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传统的以“西化分化”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依然存在,非传统样态的内生意识形态、多元价值观、新媒体技术下的传播方式等,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新的冲击,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日趋复杂化。一是意识形态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超出以往任何时期,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
9、各方面安全挑战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因素。意识形态挑战引发的风险具有突发性,当风险没有暴露的时候,一切看起来稳如泰山,一旦出现意识形态的严重问题,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崩塌引发的政治剧变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二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加速推进,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冲击越来越激烈。西方炒作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攻击。在某些国家看来,中国努力发展自身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于是通过“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塑造一个符合西方刻板印象的中国。这种不负责任的举动导致双方的互信程度越来越低,有效沟通越来越难
10、以实现。三是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前意识形态问题日益复杂化。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输节点多、信息很难跟踪、信息流无法预测等突出特点,网络已经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是守卫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二)党校身处意识形态重要战线,理应守土有责党校作为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阵地,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样的性质定位就决定了党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党校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就是确保党校姓党。党校教师
11、和党校工作人员的身份比较敏感,他们发出的声音通常会被认为是党的声音。一些人会拿着党校教师的片段言论大作文章,甚至故意曲解党校教师的言论进而引发舆情。因此,党校人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二、党校意识形态工作仍有提升空间党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当前党校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上主要有两方面的短板。(一)对理直气壮讲意识形态存在顾虑心理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敏感性,因而有些党校教师面对具有一定敏感性的问题,不敢说不敢讲,只敢照本宣科,以为这样的“灌输”就完成了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这样的心态和做法是不合适的。学员来到党校,绝不仅仅为了学习文件,而是希望通过党校教师解疑释惑,打开做好工作的思路。(二)对意识形态焦点问题,缺乏讲深讲透和进行理论探索的勇气和信心一些党校教师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授课内容缺乏自信,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如所谓的“普世价值”等观念的剖析和认识不够全面,这导致党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很容易因为不够自信而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使得党校声音不够响亮,社会影响力不够强。党校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科研院校,党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党校是党的干部培训学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的价值所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