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术成果入股的前后端激励机制建立.docx
《科技技术成果入股的前后端激励机制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技术成果入股的前后端激励机制建立.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知识时代,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各个企 业间创新竞争的一大资本。笔者最近接触的几家科改企业,无论是已经入围一段时 间的,还是刚入围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咨询交流都是 非常热情的,科技创新这个话题真的是经久不衰。那今天笔者想强调一个主题,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 股模式下,前端激励与后端激励并举的重要性。Ol前端激励笔者的前端激励,指的就是产权激励,针对产权激励 就不得不提到科技成果转化很火的一个词,赋权。大 家原本对于科技成果所有权的认知,就是认为职务科 技成果所有权觉得理应属于公司的,赋权这件事到底 如何搞?查查公开案例发现,之前关于相关的案例是少之又少, 尤其是我们国有企业的。直至科
2、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 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 发区(2020) 128号)提出了 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 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 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我们才发现近些年 的相关转化路径的模式和案例,多了起来。也就涉及 赋权的关键问题:赋什么权?赋多少权?怎么赋权?1、赋什么权?毫无疑问的是,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 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必然离不开科研人员,只有科研 人员才能了解这项成果的重要性与如何使用。美国于1980年通过拜杜法案,法案的目的是实现 产学合作,将专利授权下放给科研机构激活创新研发, 通过
3、专利成果向市场转换,带动创业和就业。法案内容主要确定了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专利权归谁所有,由谁来管,以及如何分配收益的问题,开启了 “高校院所拥有科技成果 所有权”的模式。李克强总理也曾在2016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美国搞过一个 拜杜法案,这对美国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撬动作用。像这样的国际经验还要好好研究。”拜杜法案出发点是很基础的问题,谁能更好地管理 新的发明,是政府吗?还是发明者自己?据公开数据显示,1978年,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 5%,拜杜法案出台后这个数字短期内翻了十倍, 让美国重塑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科技创新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积累性,我们不 能人为地规定或要求必须
4、要走的科技路线等内容,无 法严格计划出未来的科技产出成果。只有靠良好的技术环境、制度体系支撑,所以我国以 及各省出台的一系列制度对科技成果赋权显得尤为重 要。2、赋多少权?所有权可以全部赋权,也可以部分赋权。128号文提到,归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 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 人(团队)成为共同所有权人。至于具体的所有权权 属比例,笔者认为这确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按照严格的程序来说,企业和我们的科技成果完成人 (团队)应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 定科技成果权属比例、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转化决策 机制、转化费用分担以及知识产权维持费用等,明确 转化科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技术成果 入股 后端 激励机制 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