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是乎?”孔子对日:“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中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日:“审而是,固足矣J一日: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日:“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说二)材料二: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猥,猥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
2、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嘉,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脸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停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
3、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用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选自吕氏春秋察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令人
4、厌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指奸恶小人,两者用法不同。B.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C.审,指细察,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D.无闻,指没有听到,与现在所说的“默默无闻”的“无闻”,意思并不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C.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
5、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D.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译文:(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译文:14 .对于不实的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 .CEG11 .A12 .C13 .(1)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2)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14 .因
6、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日”是对话标志,其后C处断开;“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是主语,“得”是谓语,“一人”是宾语,E处断开;“国人道之”,“国人”是主语,“道”是谓语,“之”是宾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故在CEG处断句。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恶,令人厌恶”错误,应是“凶狠、凶猛”,形容词;指奸恶小人,形容词作动词。句意:夔这个人残暴狠心。/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
7、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B.正确。真实;的确、确实。句意: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C.正确。都是“细察句意: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D.正确。没有听到;没有名气。句意:不如不听。/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故选A。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错,孔子的第一种说法是“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肯定了夔的信用;而材料二“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8、若夔者一而足矣”,可见材料二涉及的是孔子的第二种说法,即夔精通音律。故选C。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原因;“者也”,表判断;“免于人害”,被动句,“于”表被动;“信”,守信用。“熟”,仔细;“脸之以理”,状语后置句,以理验之。1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狸,僵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可知,因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由“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可知,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
9、古代有个叫做夔的乐官只有一足(一只脚),他果真只有一足(一只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夔这个人残暴狠心,人们多半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人们都说:只要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所以夔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而是说他只要有这一个优点就足够了。”鲁哀公说:“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足够了。”另一种说法: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要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材料二
10、: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狸似狮猴,猾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纶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黏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脸。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
11、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J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J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产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