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言不可以不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是乎?”孔子对日:“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中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日:“审而是,固足矣J一日: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日:“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说二)材料二: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猥,猥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
2、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嘉,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脸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停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
3、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用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选自吕氏春秋察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令人
4、厌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指奸恶小人,两者用法不同。B.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C.审,指细察,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D.无闻,指没有听到,与现在所说的“默默无闻”的“无闻”,意思并不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C.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
5、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D.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译文:(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译文:14 .对于不实的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 .CEG11 .A12 .C13 .(1)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2)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14 .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文本 阅读 不可 答案 解析 译文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