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德性所知”理论的内涵与本质.docx
《张载“德性所知”理论的内涵与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载“德性所知”理论的内涵与本质.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张载“德性所知”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摘要:张载的关于知的论述可以分为德性所知和见闻之知。在张载的思想中,把气作为万物的实体,表现为太虚本体运诸气而发动。其德性所知思想根源也就是太虚。在阐述其内涵本源基础上探论闻见之知与德性所知之关系、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之比较,来凸显张载的德性所知其本质和内涵功夫,从而力图使张载的知论更加清晰。关键词:张载;德性所知;见闻之知;-知与德(-)“知的来源张岱年认为,知论之最基本的问题,是知之性质与来源问题。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中也讨论了古代思想家对于致知的论述。要想清楚的了解张载的知论,势必要对他的思想中的有关知的范畴进行整理考察。在张岱年先生看来,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关于
2、哲学的论述很多与知论密不可分,但是我们所说的知论却不是常理解的知识论,所以说,张载的知论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复杂性。反思其见闻之知德性所知的复杂性。现已所谓的知来考察把握其思想中的含义,主要以见闻之知和德行所知来加以论述,从中把握张载知论的本然涵义。在来源方面,张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万物在生成变化中,在此同时知也孕育产生同时进行变化,而就其性质而言呢,又离不开气化的道的领域,所以张载的知论是具有特殊性的,是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连接环节。在张载的知论中,从见闻之知的发生到与德相关的德行所知来说,它始终处在一个已知的范围内。首先见闻之知作为符合知合内外的知,呈现的是一般显现的状态,德行所知更加偏向的是
3、德性,其二者是有区分的。把握见闻之知和德行所知相当于在通过耳闻目见的五官来把握精微的材料在施加与心的作用。所以从闻见之知为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把握各要素。从耳闻目见的显现观物再到以大心来体物体现了工夫的作用。张载的知论总的概括来说是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将天与人的关系以及隐藏和显现共同呈现于知论当中,来解释其本然意义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二)德的境界基于人的天地之性和人之本心从而来认识性与天道的是德性所知。张子言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在这个方面,张载所讲的关于知论的问题大都是基于心来讲的,世界上大部分是普通人,而大其心方能体达世间万物,这些普通人他们只能停留在耳闻目见
4、的局限上,且不能超越此阶段,只有经过了尽心圣人才能到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从而认识性与天道。从而德性所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物我合一的一种精神方面的境界。德性所知是一种境界,一种带有认识论和哲学精神的境界。他认为张载所讲的德性所知是从理性认识而不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出的一种哲学认识。有了这种认识,能够体物,来实现天人合一的模式境界。因此,德性所知也是一种圣人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类似与冯友兰先生所崇尚的天地境界。在内容方面,穷理和尽性两种不同的内容也在德性所知中所体现出来,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理是不能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的,而穷理也是通过事物来找寻其内在的规律。见物到穷理过渡的阶段就是
5、学习,学便是穷理,事物之理是后天的见解。张载也就在尽性的方面也有了人与物之分别。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张子语录上张子在这里的意思是通过见物到穷理的过渡,以此来尽物。先闻见事物,之后通过认识其自然本性,来得到后天的知识。通过了穷理的过渡,再经过气质的改变,便更好的能达到尽性。这就在此体现了德性所知只是在与人的道德相结合时才显现出一些先验的性质。至此之外,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德性所知不是由见闻之知直接产生的,不是直接受到耳目感官的影响的。二.德性与“见闻(-)见闻之知内涵关于见闻之知,张载对孔子思想中关于多闻多见(论语述而)的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张子云: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
6、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见闻之知是认识的基础,来源于耳闻目见,如果摒弃那人便如木石一般。在认识事物、求取知识的过程中,见闻之知可以通过接触闻见事物、直接经验辨别事物,来为了解其内在德性提供途径素材。且可以做到跟内心的连接作用,做到大其心。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闻见天下所有事物,人类的耳闻目见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的存在是无限的。就好不,人的眼睛无法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耳朵也不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所以说人的耳闻目见是有局限性的。通过对见闻之知的提出,张子认为在认识事物当中必然会有一个认知的主体,且此主体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认知主体的存在,所以在耳闻目见的过程
7、中必然会受到主体的限制,具有一定的负面意义,称为见闻之狭。当然,张载对于此见闻之狭是不支持的,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并没有否认见闻的必要性但或多或少的否定了其本然的一个含义。在此同时,张子对见闻之知的局限性也进行了一个深化和升华,这也是他与前人思想的一个不同之处。通过此也表达出了耳闻目见的局限性,感官认物之能力是有限的,也会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所影响。人人都有良知思想,所以人的所见可能会受表面事物的蒙蔽,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所以人们得摆脱一些闻见方面的局限,才能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根源。在求知上不受迷惑,探索事物奥妙。(二)“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提出与当时的大背景有关,也可从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载 德性 所知 理论 内涵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