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美学观的不同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绘画美学观的不同形态.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绘画美学观的不同形态摘要:中国画的美学特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中国画艺术美则是思想内容美情感个性美和技巧形式美的总和。中国画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因素:客观事物的形、理、神;画家主观的情、思、意;表现主、客观统一技巧与形式。关键词:国画;美学;艺术特征;1、国画美学的基本特征1.1. 和谐美中国绘画美学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强调差异和多元的统一,重视和谐为美,以人与自然、物与我、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艺术的理想。历代中国画都是以和谐作为艺术美的准则,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和谐美的特征各有不同的侧重;中唐以前,绘画偏重于写实、写事、写景、再现情境;晚
2、唐以后,绘画重写意,偏向抒情、咏志、表现。在造型方面,前期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后期趋向不求形似,提倡神似中见形似、不似之似,以致到后来传神发展成写心,以但抒我胸中逸气聊以自娱。中国绘画的美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优美是柔中带刚;壮美则是刚中有柔,当两者达到和谐即是刚柔并济。中唐以后,诗画本一律,诗是表情,画是状物,一律者表示诗可状物,画亦可抒情。诗画一律就是再现和表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1.2. 类型化古代中国绘画总是将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并不要求画家个性的突出和发展。画家一方面认为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理想,但是又觉得现实中的美远离理想中的期待,因此将现实中所有的美概括集中起来,兼采众
3、长,将现实中的形象塑造成理想典型规范的形象美。这种定型化的模式、概念充分地体现在中国画的所有体裁中,如中国人物画的面部画法三白法、三停五步法、人物画服饰的衣纹十八描等。不同类型的人物,都有固定的画法,这种类型化的固定模式在民间绘画中更甚,如画诀: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尽是山水。富道释,穷判官,辉煌耀眼是神仙。秀美女,呆财神,眉目不正大罪人J这种类型化的美虽然鲜明、强烈、感人,但是缺乏个性和多样性。这种类型化的典型模式基本上已经超越现实中的任何个体,所以规范化的符号适用于任何中国画体裁。虽然缺乏开拓性,但是却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功夫、基础等形式美和伦理、道德等内容创造了规范条件。中国绘画美学观点兼具
4、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它是以客观的形、理、神和主观的情、心、思兼备来加以概括,把这种主、客观统一的完整构思称为意。但是也有将画家主观情感单独称为意,把绘画对象称为象,而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就叫以意融象,统一体称为意象。意象又与意境、典型相近。在创作时,偏重于再现的艺术注重塑造艺术典型模式,而偏重于表现的艺术则重视创造艺术意境。但是意境不以概念为主,也无特定的规矩可循,却又趋向某种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所以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14综合性中国绘画的美是和谐统一”和综合性的,其中整体包含画家的性格、学识、修养、作画时的情绪、兴致等。当综合性的内涵越丰富,则格调越高,美学的价值越大。中国绘画
5、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善,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在客观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还必须加上理想才可能实现,因此主观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中国绘画追求的理想。所谓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说明了绘画的风格是画家各种条件的总和。2.中国绘画美学观的不同形态由于历史时代、表现对象、主体美学观的不同,以及现实与理想、主观与客观在绘画创作中存在的地位和比例的差异,中国绘画美学呈现出各类不同的形态。2.1. 侧重于客观之形谢赫提出应物象形,蒋骥提出揣理,苏轼提出常理,都是主张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之下,必须注意景、物的比例关系和形似,要求尽可能再现真实的客观对象。如画牛、马、虎,应该以大为小、理不应画毛;如把牛、马
6、、虎画的和真的一样大,理当画毛。2.2. 侧重于客观之形和神的美学观东晋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认为画人物要有英贤之概、激扬之态等再现性的审美观。钱杜认为画水湖宜平远、河宜苍茫、江宜空旷、海宜雄浑。画人物肖像,朱景玄以为情性笑言之姿;陈造要求气旺神完;蒋骥要求传写出对象天真发现,神情外露时的神对于群像图,顾恺之要求注意彼此关系的传神;沈宗蓦认为群像要各有顾盼。画山水、花鸟,李日华要求在对象其态能毕献的情况下得到比形、势、韵更高的“性。2.3. 主观情感和客观形神”结合的美学观历代的美学家、画家对于主、客观相结合的观点持有众多看法,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荆浩的气质俱盛,张彦远的骨气形似,邵梅
7、臣主张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多侧重于主观传神。也有侧重客观形似的,如邹一贵以为画人耳目口鼻一一俱肖厕神气自出、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也有认为题材不同,主、客观地位不同,则审美要求也应不同。在两者结合的美学观主导下,张操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罗大经画草虫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石涛画山水有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之说。前述的例子说明,主、客美学观并存,但是会因不同需要而有所侧重,两者的结合不是均分的。2.4. 侧重于主观胸次的美学观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逐渐重视画家创作的主观作用和个人的风格美。谢赫的气韵生动原指完成作品的神,后来演变成专指画家主观的胸次。画家主观的因素贯穿于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创作过程可以归结出几种特性:感受作用;观察分析;熔铸和构思;想象和虚构;兴致与激情作用;气质、素养和人格作用;集中、概括、典型化;理想化。2.5. 侧重于笔墨抽象形式的美学观南朝谢赫六法提出骨法用笔之后,中国画的美学观偏重于笔墨技巧的形式美,自古重文人画而轻工匠画。历代画家亦对笔墨提出许多历久不衰的论点,如李开先在中麓画品中谈各种笔法美;陈继儒认为文人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王时敏以为画不在形似,而在笔墨之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