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docx
《东北黑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黑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ICS65.020.20CCSB30/39B2310牡丹江市地方标准DB2310/TXXXX-2023东北黑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联系人:吕洋电话:18804608257邮箱:89617974(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牡丹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洋、王静、潘春磊、张致豪、陈国超、陶靓、韩秀平、赵红华、高夫超、吕云岭、赵忠杰。东北黑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东北黑蜂病虫害的防治原则、疫病诊断、防治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牡丹江地区东北黑蜂病虫害防治技术。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NY/TNY/TNY/TSN/T215285139413819541938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无公害产品蜜蜂饲养管理准则蜜蜂抱
3、子虫病诊断技术蜜蜂螭病病原检查技术规范蜜蜂白垩病检疫规范DB42/T1576蜂场建设技术规范3防治原则以“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原则,规范强群饲养管理和蜂场卫生管理并严格执行。1强群饲养管理以“强群春繁、分蜂、采蜜、越冬”为原则。选用抗性较强的东北黑蜂品系。加强科学营养的科学饲喂。适当补充花粉或蜜蜂肠道乳酸菌(1acticacidbacteria(1AB)春季密集群势,保持强群繁殖。勤加奖励饲喂,刺激产卵。使用新脾淘汰老脾。根树蜜流蜜期般在7月,培育强群适龄蜂最佳时段为5月中旬到6月初。夏季注意降温,蜂箱放置在通风阴凉处,遮阴降温。繁殖越冬蜂在8月10日开始,不能晚于9月15日,连续45天晚上
4、喂越冬饲料。0蜂场卫生管理蜂场的选择与建设应符合DB42/T1576要求。要保持蜂场清洁卫生。定期铲除蜂场内的杂草,及时清理蜂尸、杂物,并在蜂场地面撒生石灰消毒。蜂箱、蜂具常年定期进行消毒,及时淘汰霉变、被巢虫蛀咬和传染病发生后的巢脾和蜜蜂饲料。蜂场、库房定期进行消毒,蜂场选用的消毒剂应对人和蜂安全、无残留毒性,对设备无破坏性,不会在蜂产品中产生有害积累,应符合NY/T5139的规定。蜂产品生产及贮存符合GB/T21528要求。4疫病诊断东北黑蜂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白垩病、微抱子虫病以及蜂蛾病。41白垩病4.1.1 病原:蜜蜂球囊菌,属真菌性病害。4.1.2 症状:危害蜜蜂幼虫,幼虫死亡体表呈白
5、色或黑色。4.1.3 检疫方法:按照SN/T1938规定。43微狗子虫病4.2.1病原:蜜蜂微抱子虫。4.2.2症状:成蜂下俐、死亡。4.2.3检疫方法:按照NY/T4138规定。A1蜂螭病4.3.1病原:狄斯瓦螭(大蜂蛾),亮热厉螭(小蜂蛾)。4.3.2症状:成蜂胸背部可见大蜂蛾,封盖幼虫体表可见,成蜂残翅,爬蜂。4. 3.3检疫方法:按照NY/T1954规定。5防治方法K1隔离4.1.1 发现传染病应立即将发病蜂群隔离及时隔断病源,防止病害传播蔓延。4.1.2 做好隔离治疗或焚烧处理。4.1.3 消毒与病群接触过的蜂具、巢脾。同时上报当地蜜蜂检疫部门。4.1.4 对于疑似病群,应将其转移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 病虫害 防治 技术规范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