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习作教学中精评细改.docx
《在“双减”背景下习作教学中精评细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双减”背景下习作教学中精评细改.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在“双减”背景下习作教学中精评细改2023年7月24日,国家正式出台了“双减”政策,其内涵在于减负、提质、增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摒弃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聚焦课堂,改进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满足学生未来学习生活所具备的素养、习惯与品质。一、发现问题1 .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发现问题是一项迫切且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内卷”“牛娃”“鸡娃”的催化下,学生的学习也进入了一种快餐式的节奏,学生每天奔波于各类培训辅导,一味输入学习,导致缺少巩固和消化。要知道具有总结错误经验的能力,才是根本上提质增效的关键。2
2、 .实践对策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做”是学习的核心。我在四年级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全班学生作文中曾经写过的错别字统计出来,再进行听写,结果原本怎样错的,照样错。学生在教师批改完的作文中,错别字的修订这一块,很明显缺少自我发现的能力,对于错别字的辨识竟然如此模糊。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做了第二个试验。将没有批改的作文本发下去,把学生按照学优生搭配学困生的规律两两分组,自己发现错别字。通过自己查字典的方式分析写错的原因,并总结记录。学困生对错别字的发现能力不足,所以,学优生搭配学困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3、,另外,学生在互相探究的过程中,能提高错别字的辨认能力。试验结束后,我重新统计了学生的错别字,并进行听写,结果除了少数人仍有个别字写错之外,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写出正确的汉字。二、提出问题1 .自我问题的提出发现问题只是简单地做出判断,而提出问题才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开始。传统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跟着教师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作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方方面面,这也直接可以检测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归纳能力。教师应将以往的教师评价和修改进行转换,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审阅、评价和修改,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进而不断促进习作水平的整体提
4、升。2 .实践对策这方面,我对五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试验。将没有批改的作文发下去,按三人一组,学优生担任组长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统计一篇作文有多少个句子。结果一篇500字的作文,有的学生只数出了10个句子。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多数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标点符号用错了。我顺势给学生复习各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个别标点符号的注意事项。紧接着,我又继续让合作探究小组统计作文中不准确的词语、重复或不通顺的句子、段落的划分等情况,进行全班交流,我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补充。从这个简单的试验可以看出,学生本身并不排斥能力训练,反而增强了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信心,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三、分析问题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减 背景 习作 教学 中精评细改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