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docx
《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孟郊登科后年已46岁的孟郊第三次赴京参加科考,终于进士及第。放榜之日,欣喜若狂,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孟郊46岁才进士登第,未免有些晚。但是考虑到唐代考进士的困难程度,老成的孟郊登科后的欢喜失态,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品尝登科之喜的人在整个唐代近三百年中还不到七千人。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取土,为天下学子开放一条进身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对于科举而言。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长期是豪门土族把持朝政,广大庶族极少有做官的机会,科举
2、制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它推动了社会不同等级成员之间流动,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天下学子参加科举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一朝成名,不惜十年寒窗。一时间,参加科考的学子非常多。当年,唐太宗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的情景,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 科举 制度 进士 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