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牧区的能源使用及其生态文化.docx
《高寒牧区的能源使用及其生态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寒牧区的能源使用及其生态文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高寒牧区的能源使用及其生态文化2023-05-3110:10刘子平马成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订阅2023年3期收藏刘子平马成俊摘要:能源选用是人类获得生存的重要基础。商寒牧区受海拔和气温限制而能源短缺,但牧人建立起的“单一牛一人。共生模式为轮牧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物能源,保证了牧区人口、文化和社会的稳态延续。其中牛粪多层次的利用方式,既构成了牧人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也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良性运转,又维护了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对我们重新认识能源、树立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以及阐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关键词:高寒牧区;牛粪能源;生态意蕊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674-621X(2023)03-0046-14一、问题的提出温饱问题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仓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哲毕论断。由此,获取能源以保障生存是人类固有的生物性特征。人类祖先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脱颖而出并形成拥有70多亿成员的庞大群体,主要得益于能源的支撑。所以,自人类社会形成以后,能源的攫取就占去人类活动的主要部分,也致使人类的历史、文化、认知和能源紧密交织在一起。单就当前人类使用能源的类型和方式来看,就足以体现出人类智慧的异彩纷呈。如我国汉族素以秸秆为燃料烧火做饭、南方少数民族伐竹为薪、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牲畜粪便做燃料来烹食
3、驱寒。但若进一步展示人类利用能源的典型案例,则会发现,能源获取并非单纯的技术手段,而往往带有清晰的文化和环境的烙痕。从世界范围看,将动物的粪便作为纯粹的燃料使用其实并不新奇。在地域分布上,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到中亚和中东乃至北非地区都有以马粪、羊粪、骆鸵粪和牛粪等动物粪便作为燃料的记载。如北非的贝都因人住黑色帐篷,以羊粪为燃料;居住在非洲尼罗河与苏拜特河和加扎尔河交汇及南部两侧的沼泽地带和开阔草原地带以及苏拜特河和加扎尔河这两条支流的河岸上的努尔人以牛粪作燃料、牛美灰用来为头发塑形;居住在我国河西走廊的哈萨克族以骆驼粪为燃料;身处高原的蒙古族和藏族长期以马粪、牛粪为燃料等。然而将牛粪赋予多种效
4、能和多样性文化功能使用就显得与众不同了,这也是藏族牧民群众特有的能源观并由此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文化。既有研究表明,将牛粪作为燃料能源是藏民族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文化选择。因此,何峰提出要建立牛粪学的建议。1这对不谙熟高原牧民群众生态与文化之人而言,产生文化震撼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牛粪作为特定文化意义的能源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中的作用则不可小觑。这也是生态民族学等学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但关于藏民族独特能源文化的专门研究直到现在仍不多见。先巴对青藏高原藏族的燃料详细分类和研究后认为,牛粪是藏族燃料的主要来源,在藏族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因受此文化的制约,从而保护了青藏高原的植物多样性;2另
5、外曳甫春发现,藏北高原的牧民群众捡拾牛奖作为燃料的行为扮演着高原清道夫的角色,因为藏北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牛粪并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容易分解成植物生长的肥料,只有捡拾燃烧,才不会给整个草原造成致命的威胁,所以保护了整个藏北高原的草原生态。3但是,就现有的资料来看,对藏族牛粪作为能源的研究多停留在个人以往的经验和文献资料的桎理上,而缺少更为深入的挖掘和探讨;或者是以宏观的角度来叙述,而缺失过程研究中的具体性。因此也就缺少生态民族学视野中文化生态的分析视角。二、高寒牧区的能源选择(一)能源选择的环境限制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物质能量,保障了人类物种的繁衍。但一个地区能源产出的类型则与当地的生
6、态环境密切相关。位于黄河源头的曲麻莱县(以下简称曲县)面积5.24万平方公里,海拔3950m-5590m之间,期温度为-9.5C到-14.1oC,温暧期温度也仅有25C-85C,年平均气温只有-1.8,总人口4.6万。4这里深处青藏高原腹部,属于典型的高山高原气候,其中的氧分压为平原的50%-60%,而热量显著比同纬度海拔IOOOm以下的平原或低山为少。5据记载,早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包括通天河源、黄河源以及帕米尔等地区,其天然植被主要是草旬和草原。牧人过着随逐水草,庐帐为屋春夏每随水草的牧业生活。唐代记栽从赤岭(日月山)到逻些川(拉萨)途中,绝无大树木,唯有杨柳,人以为资。元代记载
7、从今积石山到黄河河源途中,皆草山石山,也都写出了这里草甸、草原的欺貌。”1民国时期的学者周希武也写道:“番地风高气寒,地多斥卤,植被鲜少,童山荒谷,所在皆是,古人所谓铁困者是也-2因为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曲县范围内的地表除茅草外并未形成一定数量可供人们用作能源的生物资源。据笔者调查统计,曲县范围内几乎没有生成规模性的森林,仅有较为密集的林地7098.5公顷.疏林5300.5公顷、灌木林51367公顷等,覆盖率占全县面积的1%不到。除此,通天河畔仅有小块面积的中华沙棘和藏沙棘分布。总之,从曲县植被分布情况看,现实的条件决定了牧人很难从地表获取可以利用的能源。(二)能源选择的文化规约从能源的储存量来
8、看,青藏高原其实是一个大宝藏,仅在曲县范围内就储备有丰富的金、铁、煤等矿产费源,但曲县牧民群众一直没有开采和挖掘。究其原因,一方面跟技术发展水平有关,主要方面则是源于宗教的限制和规约。这是因为藏文化中建立了庞大的神山圣水体系,并因此而产生了众多保持水土本原性的禁忌和规定。如藏文化中将岗仁波切(西藏普兰县)、梅里卡瓦博格(云南修软县)、阿尼玛卿(青海玛沁县)、嘎朵觉悟(青海曲县)认为是藏区四大名山;青海湖、玛旁雍措湖、羊卓雍措湖以及曲县麻多乡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系等都被认为是圣湖。最为主要的是伴随这些神山圣水还有一系列的禁忌。如严禁在神山中挖掘、采集、砍伐、狩猎乃至喧嚣,禁止损伤神山上的任何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寒 牧区 能源 使用 及其 生态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