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脾肿瘤疾病诊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外科脾肿瘤疾病诊疗技术.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肝胆外科脾肿瘤疾病诊疗技术一、脾脏良性肿瘤(一)病因病理脾良性肿瘤包括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和脂肪瘤等。脾良性肿瘤多为单发,瘤体体积较小时可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偶然在切除脾或尸检时发现。脾良性肿瘤可根据起源组织不同进行分类。(I)脾错构瘤:是由于脾正常细胞成分数量、比例失调,或排列结构紊乱而导致的良性孤立性结节状肿瘤,甚为罕见,常表现为孤立性结节,多发更少见。多数是在尸检或脾切除时意外发现,很少达到术前查体可扪及脾大的程度。肿瘤切面呈棕红色或灰白色。病灶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其间无包膜。临床上多无特殊表现,少数病例可发生血小板降低或其他脾功能亢进的血液学异常改变。(2)脾淋巴管瘤:脾淋
2、巴管瘤多见于小儿,往往位于脾包膜下,瘤体常较小,但有时也可累及脾的大部。(3)脾血管瘤:脾血管瘤在脾良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也有毛细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血管瘤可呈结节型或弥漫型,巨大弥漫型血管瘤可侵及全部脾,临床上多为偶然发现,极少引起脾大,但可并发发生梗死、感染、钙化等继发性病变,文献中有关于海绵状血管瘤发生恶变的记载。(二)临床表现及诊断脾良性肿瘤常常单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其症状也比较隐匿,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在尸检或因其他原因行脾切除后病理学证实。少数可因脾肿瘤较大,有左上腹包块引起的压迫症状,如肿块轻度疼痛及左后背不适,食后饱胀感及心慌、气急等症状。腹部X线平片
3、可见脾影增大及脾周局部受压征象,如左膈肌升高、胃底及胃大弯受压、结肠脾曲右移等;脾血管瘤可出现脾影中钙化斑;肾孟静脉造影显示左肾受压下移;B超显示脾实质不均匀或结节状低回声改变;CT检查可显示肿块、脾门及脾本身的变化。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一般都可与原发性恶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S)治疗对于小的无症状且诊断明确的脾良性肿瘤可不做任何治疗,但需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对于大的脾良性肿瘤或在观察中有生长的肿瘤,应手术探查,酌情行全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切除术。大部分脾良性肿瘤的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尤其是血管瘤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或恶变,应引起警惕。二、脾原发性恶性肿瘤(一)病因病理原发性脾恶性
4、肿瘤甚是少见,发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且均为肉瘤,如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纤维肉瘤、血管内皮肉瘤等。其中脾恶性淋巴瘤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3以上。(二)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以腹部肿块、左上腹发胀、饭后饱满感、倦怠、乏力和消瘦而就诊。约84%以上的脾原发性恶性肿瘤伴有脾大,且常伴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症状,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小板低下可有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紫瘢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分数可正常或稍多。部分患者就诊常呈晚期癌症表现,除体重减轻、贫血、不规则发热外,脾常呈进行性增大,质硬,表面不平,活动度差,并有触痛。如未发现其他部位原发癌,应考虑脾原发性恶性肿瘤。(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5、脾区最早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排除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癌后就可考虑本病。X线腹部片可发现脾影增大及局部压迫征象,B超可确定脾有无肿块,但难以区分良恶性。CT、MRI和数字血管造影等,不仅能显示脾本身的实质性占位病变,还可同时显示肿块与附近脏器的关系。根据病史以及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分析,再与脾良性肿瘤、脾囊肿以及邻近脏器肿瘤相鉴别,一般可明确诊断。(四)治疗脾原发性恶性肿瘤,提倡进行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早期综合性治疗。治疗早预后佳,治疗晚预后差。对原发性恶性肿瘤诊断明确者应积极准备争取早期手术。术后根据病理诊断采用相应的化疗或放疗。另外还可结合中医及生物免疫等疗法。三、脾转移性肿瘤脾转移性恶性肿瘤少见,发生率占脾恶性肿瘤的2%4%,以广泛转移及未分化型癌肿为多见。原发病灶为肺、胃、胰腺、结肠,其次为绒毛膜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及乳癌等。除血行转移外,亦可由邻近脏器癌肿直接侵入或经淋巴逆行转移。由于临床上转移性恶性肿瘤很少发展到脾大足以扪及的程度,故多由尸检所发现。不论是恶性肿瘤直接侵入或血行转移到脾,均说明已属晚期,不适于外科治疗。